欣赏:崔护与“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故事
| 分类: 原创散文 |
今日中午下班时,发现我院急诊院前的那颗桃树鲜花怒放!煞是勾人心思。于是,便想起了唐朝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不知人面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首脍炙人口的名篇。
这首诗是真的好,它究竟好在何处?请看《古诗文网》的赏析:
诗的开头两句是追忆。
第一句“去年今日此门中”,寥寥数字点出时间和地点,写得非常生动具体,足见这个因素,在诗人心中的地位,使之铭记心中。
第二句“人面桃花相映红”是描写佳人,诗人拈出一个人人皆知的形象——桃花,春风中的桃花是何等的艳丽,而“人面”竟能“映”得桃花分外红艳,足以烘托“人面”之美;再者,本来已经很美的“人面”,在红艳艳的桃花映照之下定是显得更加青春美貌,风韵袭人。
一个耀眼的“红”字,正是强烈地渲染出这种相映生色的景象和气氛。面对着这一幅色彩浓丽、青春焕发、两美相辉的人面桃花图,不用说姑娘的神采美貌如在目前,就是她的情态,诗人的心事,彼此藏在心中的欢爱和兴奋,也都是可以“思而得之”的。
|
三、四两句“不知人面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写今年今日此时和去年今天,有同有异,有续有断。同者、续者,桃花依旧;异者断者,人面不见,人去楼空。此时彼时,这就产生了愈见其同,愈感其异,愈觉其续,愈伤其断。正是这种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心情,越发加剧了眼前的惆怅与寂寞,只是留下美好的回忆在心头。
正是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也让后人演绎出了一段非常优美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是这首诗的最好注解。
本故事引自360“快乐老年435”个人图书馆: 崔护是唐朝博陵人,有着出众的才华,高洁的品性,很年轻就考中了进士。有一年,清明节这天,他一个人去郊外游玩。走到都城南门外时,感到口渴难耐,正好看见一处庄园,房舍不大,园内花木丛生,静悄悄地好像没有人。 崔护走上前敲了敲门,过了一会儿,一个姑娘从门缝里探出了头,问道:“谁呀?”崔护报出了自己的姓名,说:“我一个人出城游玩,酒后干渴,特来求点水喝。”女孩儿打开门,让他进去坐下,然后进去端了一杯水来。她靠着桃树静静地站在那里,在桃花的映衬下,风姿绰约,艳丽之极。崔护和她说话,她默默不语,只是注视着他。过了许久,崔护喝完了水,只好起身告辞。送到门口后,她好像也有些依依不舍,最后默默地回到屋里。崔护不住地回头,叹着气怅然而归。回去以后,崔护渐渐地忘记了这件事。 到了第二年清明节,他却忽然思念起那个姑娘来,这种思念之情产生后就再也无法控制了,就直奔城南。崔护到了那里,门庭庄园和去年一模一样,但是大门已上了锁。惆怅了很久,崔护在左边的门上写了一首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过了几天,思念之情更重了,他又到城南去寻找那位女子。却听见门里有哭声,敲门一问? 有位老人走出来说“你不是崔护吗?”
老人说:“我女儿从小就知书达理,已经成年了还没有嫁人。可是自从去年,她经常神情恍惚,一副若有所失的样子。清明节那天陪她出去散心,回家时,看见了门上的题字,进门她便病倒了,好几天没吃没喝就死了。我老了,只有这么个女儿,迟迟不嫁,就是想找个可靠的君子,寄托我的终身,如今她竟不幸去世。这不是您害死她的吗?”说完又拉着崔护大哭。 崔护也十分悲痛,他进去后,姑娘仍安然躺在床上,崔护抬起她的头枕在自己的腿上,哭着祷告说:“我在这里,我在这里……” 不一会儿,女孩儿睁开了眼睛。过了半天,便复活了。老父大为惊喜,便将女儿许配给了崔护。 死亡的女孩被心上人唤醒,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是一个让人暖心的浪漫故事。
这个故事《太平广记》里也有记载,书中把崔护和他偶遇的美娇娘写成了“天作之合”;同样,《警世通言》里对此也有演绎。这个故事以及崔护的题诗后来衍生了一个典故,就是“人面桃花”。它被用来形容男女邂逅分离后男子追念的情形,用于泛指所爱慕而不能再见的女子,也形容由此而产生的怅惘心情。
后世文人创作常用到这个典故。比如晏几道《御街行》:“落花犹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处?”再如袁去华《瑞鹤仙》:“纵收香藏镜,他年重到,人面桃花在否?”戏剧家欧阳予倩曾以这个典故为基础创作了一出京剧《人面桃花》,后来还被改编为评剧、越剧及影视剧等。 这样的爱情故事,在古代作品里其实很多,这首诗能够广泛流传,不在于它叙述了一个人们感兴趣的故事,而在于它诠释了一种普遍性的人生体验:在偶然、不经意的情况下遇到某种美好事物,而当自己去有意追求时,却再也不可复得。 是啊,许多美好的东西有时,总是和我们擦肩而过,当我们蓦然一瞥,发现她的美丽,想要把她留住时,她已经“杳不知其所之”了。(本图文写于/2019.04.11)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