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窦桂梅说课(文字材料)——《葡萄沟》

(2012-04-21 08:53:37)
标签:

杂谈

分类: 我的摘抄

窦桂梅说课(文字材料)——《葡萄沟》  

2011-05-14 21:27:57 分类: 说课专栏  标签: |字号 订阅

 

各位老师,大家好:

下面我即将要上的一课是小学语文二年级里的一篇课文,内容是《葡萄沟》。这篇课文内容浅显,表现了新疆维吾尔族老乡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那里的财富。一句话,那就是“葡萄沟是个好地方”。这样的一个内容,这样一个要表现精神的一个情怀,怎样让孩子们感受到,深深地体会到“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呢?那么结合新的课程标准理念,我呢就把这节课用40分钟的时间,力图要体现新课标理念的几点,比如说第一点,情感的课堂。关于这一话题,我想要从我们语文的性质: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这一话题谈起。那么两者是如何的统一?在我看来,我觉得是两个范畴、两个角度、两个内涵的两方面内容。我应该让他体会是:人文性带动工具性。那么用文章中的感性的情感、思想方法、态度来带动课文的语言文字,这样感性入手,再进入理性语言文字的体悟和感受,这样孩子学得是否更有兴趣呢?于是,我自身就要力图课前做到饱满的激情,感受孩子,让孩子也带着这种情走进教材的情,然后把教材的情变成他自己的情,把这种美好的因子种在孩子的心里。让孩子带着这种情感深深地感受到: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这里物美、人美、地域美,洋溢着浓浓的想往,浓浓的一种审美的情怀。是否可以这样说:一个语文课堂没有情感,就像池塘里没有水一样。

我力图体现的第二点是“感受悟的课堂”,“感悟”这个话题现在经常谈到。我个人认为:感悟不是造作、感受悟不是分析、感悟不是理解。感悟它是刺激、它是探究、它更是体验。有一句话说得好:“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可是我还要补充一句:真体验才为实。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如果让孩子获得间接的情感收获,把文章中虚拟的书中描写的间接情感变成他自己的一种直接情感的收获,这是我们教师的一种功夫。于是,那么在这堂课当中,我就力图通过创设情境,导游的形式走进了教材,让孩们登上了山坡观察葡萄,欣赏这里的美景,品赏葡萄干,和新疆的老乡一起跳起来、唱起来,感受到老乡的热情好客。然后再通过动脑筋、去琢磨、去体会这个地方葡萄这么美,更进一步认识到:这里的人多么了不起,聪明能干、能歌善舞、勤劳致富,才使这个地方是个好地方。于是,我在这个课堂教学就是从头至尾,体现一种体验,在体验当中,在情感的驱动中获得对“五光十色”“茂密”“热情好客”呀,等等,等等文中语言文字这样的感受,这种感受是亲自通过体验获得的。当然,体验的方法不一样,可以画、可以跳、可以唱,可以去比较,等等,等等,那么,这是我要说的第二点:“感悟”。

第三个我要追求的理念,那就是交际的课堂。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这话在课标里写得清清楚楚。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去体会?我们不能作为一个单纯的一节口语交际课程去安排,我们应该把它溶入我们的阅读教学中、我们的作文教学中。于是,我首先要营造一种平等、宽松、自由的氛围,和孩子们平等的交流。心和心的对话、眼神和眼神的对话。这样,我就孩子交流了起来,走进了葡萄沟。走,出发,坐上汽车。快,开始,葡萄沟到了,老乡怎么样?然后,我尤其交换了角色,扮演维吾尔族老乡,和孩子们进行口语交际。孩子们在和我的口语交际中,感受新疆老乡的热情好客、能歌善舞。这个交际,不是单纯的语文口语交际,还是和孩子心灵和心灵的沟通,这个沟通是在驱动我们的情感,提高我们对葡萄沟的认识。可以这样说,交际,不是回答老师的问题,也不是回答学生的问题。交际,是老师和学生平等的对话,同学和同学平等的对话。那么,我们追求这样一种境界,语文是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一定能起到一个重要的作用。

最后一点,我要力求追求的是它的整合。语文课它是姓语,但是,我们是否可以运用我们语文自身的工具,进行综合的体验和运用。把我们的字、词、句、段整合在一起,侧重于按照孩子们的认知特点,然后用音乐、美术、表演等各种形式来发挥孩子自身的认知、经验、能力、技能、艺术、欣赏等等作用来推动语文教学的目标,实现课标里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如果教师在这样的整合过程中,我们给孩子们的就不只是语文知识所在的东西,更重要的还有精神领域、审美领域等无限的东西。

那么,只有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充满这种整合性,这也许是我们课程改革一个关键所在。

当然,在这堂课,我力力追求的还有很多很多。但是,我想说,一堂语文课,不可能把课标要求的理念都表现出来。那么,这堂课时间有限,和孩子们还没有见面,先要发教材。就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我想,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只要我们的观念认识对,观念更新了,就可能指导我们的行动,就会把我们的课堂教学这种理念变成现实。那么,一句话:教学永远是一门艺术。在下面我即将要上的这节课当中,我要力图追求的那就是:宁愿真实的遗憾,也不要虚假的完美。

老师们,我诚恳地希望您:在看到下面我所上的《葡萄沟》这一课时,我们所需要的不是模式,而是气质。

 

     (此材料是博主据窦桂梅老师“视频说课”资料整理。)

 

 

今天看了窦桂梅老师的视频《葡萄沟》,感觉受益匪浅,以前的时候听过窦桂梅老师的一节示范课,很受启发,在她的讲课中学习到了许多的教学技巧,特别是教学思路非常清晰,各环节紧密连接,在课堂上,窦老师通过创设情景引领学生参观葡萄园、听新疆歌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置身于丰收的新疆情景中,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葡萄沟的美。窦老师的板书设计很巧妙,突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窦老师还特别注重学生的口语训练,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运用生活中的经验去表达,还特别注重朗读的指导,通过示范不同的读法,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性格特点朗读出自己的个性,通过学习窦老师的《葡萄沟》,希望自己能有所提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