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一起写 |
分类: 一起写 |
家长们想让孩子多读书,多好书,孩子说读不明白,家长就会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是,真的是这样吗?曾经的我也相信这句话,一遍读不懂读两遍,读到一百遍还能不明白其中的意思吗?特别是一些经典典籍。
带着这样的信念,怀小宝休息的时候我就开始读《老子》,目标是读一百遍,终于读到100遍了,基本就是读为主,思考的少。我觉得对书中的内容的确熟练多了,有些内容可以理解一些简单的意思,有些内容连简单的意思也不能理解。我就想:不是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吗?我咋连一些内容的字面意思也没有理解呢?难道古人说的是骗人的,应该不能吧,这句话既然传下来的肯定是有道理的,应该是我自己没有理解其意思。
百度了一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解释,原来这句话出自《三国志》,一位名董遇的人很好学,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说了这句话,对方说没时间,他说:可以利用不能干农活的时候:冬天,下雨天,晚上的时间。他的意思是让读书人能自己去读书,读得多了自然能理解其中的意思,而不是听他讲,你书读少了,他讲的你也未必能理解,或是理解的程度低。这让我想到王阳明说的要去事上练,不去事上练知道的再多也没办法变成你自己的。父母总是对孩子说:我说你是为你好,和你说了,你下次遇到类似的事就可以避开了。孰不知道,父母说的再多,孩子遇到类似的事还是会犯错,不会因为父母说过了而避开,只有孩子自己去经历一次,犯错吃了亏才知道下次遇到这样的事该怎么处理,才会体会到父母说的话。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说的是读书的遍数问题只是表象,表象之下应该还包含着思考,思考的深浅又不一样,导致不同的人读书的效果有千差万别,如果只是按照表象去理解,那的确如我的献身说法一样,即使读了百遍也不一定能理解其表面意思,如果熟读百遍后再去思考其中的意思,再去查资料了解不同的文献不同的人的注释,结合自己的理解,自己的经历,自己的生活,产生对于自己有意义的连接,所读的书就真的变成自己的了。实际生活中的我,欠缺这种钻研的读书劲头。
连接到孩子的读书,在孩子还不能自主阅读的时候,我们家长需要去蓄水学习,帮助孩子了解掌握如何阅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带着孩子去思考,去钻研不了解的事物,阅读的底子打好了,才能放手让孩子自主阅读。我家的亲子阅读极其缺乏这个思考,这个钻研的劲头。
前一篇:老大亲子阅读中体现的问题
后一篇:父母都更喜欢最小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