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杂谈 |
文/高会民
史可法像,现藏于美国沃尔特斯艺术博物馆
史可法回答道:“我此来只求一死耳。”
多铎问道:“君不见洪承畴乎?降则富贵。”
史可法答道:“彼受先帝厚恩而不死,其不忠于尔国明矣。我岂肯效其所为?”
于是多铎命令宜尔顿将军“劝说”史可法屈服,但是三天过去了,史可法仍然拒绝投降,于是下令杀害他。
满酋豫亲王多铎
明部将刘肇基率残部及城中居民与清军巷战,清军在付出巨大代价后,占领扬州。因为城中居民多日来对南明军队的支持,清军入城即展开屠杀。《扬州十日记》的作者王秀楚,曾任史可法的幕僚,也是这次屠杀的亲历者和幸存之人。据书中记载,清军这次对平民的屠杀,共计十日,所以有了“扬州十日”这一说,并记述此次屠杀,扬州城内死难者达八十万人。
《扬州十日记》所记载的扬州十日大屠杀,描写清兵杀人如麻,流血有声,读之令人毛骨悚然,如游地狱,忘掉人间。“自四月二十五日起,至五月五日止,共十日,其间皆身所亲历,目所亲睹,故漫记之如此,远处风闻者不载也。”“一个清兵,遇见近五十名青壮男子,清兵横刀一呼:‘蛮子来!蛮子来!’这些人皆战战兢兢,无一敢动。这个清兵押着这些人(无捆绑)去杀人场,无一人敢反抗,甚至没一人敢跑。到刑场后,清兵喝令:‘跪!’呼啦啦全部跪倒,任其屠杀。”(这个场景在292年后的南京再现,日军攻陷首都南京后的大屠杀中重演了这一历史惨幕,此诚我中华民族之大不幸也。)“诸妇女长索系颈,累累如贯珠,一步一跌,遍身泥土;满地皆婴儿,或衬马蹄,或藉人足,肝脑涂地,泣声盈野。”“初四日,天始霁。道路积尸既经积雨暴涨,而青皮如蒙鼓,血肉内溃。秽臭逼人,复经日炙,其气愈甚。前后左右,处处焚灼。室中氤氲,结成如雾,腥闻百里。”后寺院僧人焚化积尸,“查焚尸薄载其数,前后约计八十万余,其落井投河,闭户自焚,及深入自缢者不与焉。”
明末清初史学家计六奇所著《明季南略》中记载:“廿五日丁丑,可法开门出战,清兵破城入,屠杀甚惨。”“扬州(府)初被高杰(明军)屠害二次,杀人无算。及豫王(清军)至,复尽屠之。总计前后杀人凡八十万,诚生民一大劫也”。
答:当然,高考的时候,五十六个民族,五十五个加分。
不过,这些论点看似有理有据,其实站不住脚。我们去翻阅古籍,就可以发现,有关此事,有着大量的诗篇流传下来。清朝之所以对此事并无记述,其道理何在,自不用说。而屠城八十万一事,其实是极有可能,因为此时南明已是苟延残喘,就算还有一些如史可法的将领,毕竟难以回天,大局已定。屠一城在我们看来惨烈,但于满清取得天下来讲,屠一城而震慑天下汉人之心,这样的效果正是满酋所热望的,这也就使屠城之事成为现实。
在满酋多铎制造的“扬州十日“之后,还有嘉定三屠、苏州之屠、南昌之屠、赣州之屠、江阴八十一日、常熟之屠、沙镇之屠、南京之屠、无锡之屠、昆山之屠、嘉兴之屠、济南之屠、金华之屠、舟山之屠、湘潭之屠、大同之屠、浑源之屠、朔州之屠、广州之屠、四川大屠杀等,满清还在其他地区也进行了屠杀。
清初的大屠杀政策使中国人口由明光宗泰昌元年的五千一百多万下降到一千多万。这近三分之二人口的灭绝,虽然还有其它天灾人祸,但满清是最大的凶手,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满清入关之后的大屠杀死亡人数是中国历次改朝换代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