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历史文化 |

尼克松访华特使,为中美关系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虽已耄耋之年,依旧笔耕不辍,2011年,他的《论中国》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如今,92岁亨利.基辛格的收官之作——《世界秩序》(中文版)将由中信出版社出版上市。
基辛格在《世界秩序》中全面分析了当今世界面临的新挑战。他提出,21世纪国际事务呈现出了新的挑战:“以往历史上的多数时候,世界上各个不同区域奉行着他们自己的国际秩序规则,这些不同版本的秩序都有着各不相同的规则和目的。而今,政策是全球性的——尽管每个区域仍然还是独树一帜、各行其道,结果导致了国际局势的紧张、混乱和无序。”
基辛格1923年5月27日生于德国费尔特市的一个犹太家庭,1938年因逃避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随父母迁居纽约。
1943年,基辛格加入美国藉,离他 20 岁生日还有几星期的一天晚上,基辛格上完簿记课回到家里,收到一封使他的一生为之改观的公函,劈头写着“致敬”两个大字。这是美国政府宣布某人被征入伍时一种讨好人的手法。于是,亨利·艾尔弗雷德·基辛格便同几百万青年一起,脱下蓝呢便服,穿上黄布军装,参加了美国陆军。这样一来,基辛格就加速成长起来了。
在军队中,基辛格遇到了同是德国裔的克雷默尔,克雷默尔是发现基辛格第一个伯乐。他与基辛格初次交谈中,克雷默尔就认为基辛格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而且是一个天生奇才,等到基辛格服役完毕,他帮助基辛格选择了美国一所大学,美国的一流大学"哈佛大学”。
克雷默尔在给人讲过不止一次的故事中说:“我同亨利初次交谈了 20 分钟,就有一种十分惊奇的感觉。我遇到的这位 20 来岁的青年,虽然见的世面不多,却什么都懂。当然我是心里这样想,并没有对亨利这样讲。要是真这样讲,就未免欠机智了。你不能对一个 20 来岁的青年讲——你见的世面不多。但是,他的才智一望而知,是个天生的奇才”。我心里说,“真了不起!此人绝非等闲之辈。他有第六官能——历史感的官能”。这倒不是说他的知识渊博,他还年轻;而是说,他急于要知道的并不是一些表面事物,而是产生那些事物的根本原因。他力求抓住事物的本质。”
1947年10月的一天,刚刚进入哈佛大学政治系学习的基辛格,带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前来拜访艾略特。当时艾略特正在埋头做学问,当他看到进来的又是一个本科生时,显得有些不耐烦了,因为几乎每天都有这样的学生来拜访自己,希望得到他的指点,但又不按照他布置的要求去做。
按照对待以往其他同学的惯例,艾略特给基辛格开了一张书数,一共有25本。“回去把它们都细读一遍,然后写一篇读书报告给我,重点是比较一下康德的《纯理性批评》与《现实理性批判》!”艾略特冷冷地说道。
在竞选共和党总统提名期间,基辛格曾经将尼克松骂得狗血喷头,但是尼克松却不计前嫌,他看中的是基辛格的外交才能。
尼克松成为发现基辛格的第三个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