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基辛格背后的三个神秘人物

(2015-08-07 18:47:10)
标签:

杂谈

历史

文化

基辛格背后的三个神秘人物  

 

       前言: 如果说,在美国有一个人能同时代表政、商、学三界发声,那恐怕当首数耄耋之年的基辛格了。“外交神话”、“政商传奇”、“超级外交家”......大师背后,必有伯乐。

 

       他是全球最有发言权的外交家、战略家;他是美国前国务卿,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是

尼克松访华特使,为中美关系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虽已耄耋之年,依旧笔耕不辍,2011年,他的《论中国》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如今,92岁亨利.基辛格的收官之作——《世界秩序》(中文版)将由中信出版社出版上市。

 

基辛格在《世界秩序》中全面分析了当今世界面临的新挑战。他提出,21世纪国际事务呈现出了新的挑战:“以往历史上的多数时候,世界上各个不同区域奉行着他们自己的国际秩序规则,这些不同版本的秩序都有着各不相同的规则和目的。而今,政策是全球性的——尽管每个区域仍然还是独树一帜、各行其道,结果导致了国际局势的紧张、混乱和无序。”

 

       荏苒四十余年,基辛格在中美关系的建设,以及世界外交史上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造就这样一个世界级外交大师的,除去其自身因素,还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基辛格的一生中,还有三个十分重要的“伯乐”。

 

       克雷默尔:发现基辛格的第一个伯乐

 

基辛格1923527日生于德国费尔特市的一个犹太家庭,1938年因逃避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随父母迁居纽约。

 

1943年,基辛格加入美国藉,离他 20 岁生日还有几星期的一天晚上,基辛格上完簿记课回到家里,收到一封使他的一生为之改观的公函,劈头写着致敬两个大字。这是美国政府宣布某人被征入伍时一种讨好人的手法。于是,亨利·艾尔弗雷德·基辛格便同几百万青年一起,脱下蓝呢便服,穿上黄布军装,参加了美国陆军。这样一来,基辛格就加速成长起来了。

 

在军队中,基辛格遇到了同是德国裔的克雷默尔,克雷默尔是发现基辛格第一个伯乐。他与基辛格初次交谈中,克雷默尔就认为基辛格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而且是一个天生奇才,等到基辛格服役完毕,他帮助基辛格选择了美国一所大学,美国的一流大学"哈佛大学

 

克雷默尔在给人讲过不止一次的故事中说:我同亨利初次交谈了 20 分钟,就有一种十分惊奇的感觉。我遇到的这位 20 来岁的青年,虽然见的世面不多,却什么都懂。当然我是心里这样想,并没有对亨利这样讲。要是真这样讲,就未免欠机智了。你不能对一个 20 来岁的青年讲——你见的世面不多。但是,他的才智一望而知,是个天生的奇才。我心里说,“真了不起!此人绝非等闲之辈。他有第六官能——历史感的官能”。这倒不是说他的知识渊博,他还年轻;而是说,他急于要知道的并不是一些表面事物,而是产生那些事物的根本原因。他力求抓住事物的本质。”

 

       苦读“无用书”的基辛格 

 

       威廉·艾略特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哈佛大学政治系的泰斗级人物,也是后来的哈佛大学校长。

194710月的一天,刚刚进入哈佛大学政治系学习的基辛格,带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前来拜访艾略特。当时艾略特正在埋头做学问,当他看到进来的又是一个本科生时,显得有些不耐烦了,因为几乎每天都有这样的学生来拜访自己,希望得到他的指点,但又不按照他布置的要求去做。

按照对待以往其他同学的惯例,艾略特给基辛格开了一张书数,一共有25本。“回去把它们都细读一遍,然后写一篇读书报告给我,重点是比较一下康德的《纯理性批评》与《现实理性批判》!”艾略特冷冷地说道。

 

       室友们得知此事后,都劝基辛格不要听那古怪老头的话,千万不要白白浪费时间去看那些晦涩难懂的“无用书”,但基辛格并没有听从室友们的建议,而是到图书馆一一借来了那25本书,之后便一本本地认真读了起来,几乎每天都要熬到凌晨两三点。

 

      3个多月后,基辛格终于全部读完了那25本书,并且写出了一份读书报告。

 

       当艾略特看到这份读书报告后,惊讶得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双眼,因为许多年来,很少有人能做到这点。高兴不已的艾略特主动要求成为基辛格的导师,而这可是许多哈佛学子梦寐以求的事情啊!

 

       此后,艾略特开始把自己的心血全部倾注基辛格身上——教授给基辛格一套完整的保守主义政治哲学。1950年,在艾略特教授的指导下,基辛格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他的本科毕业论文,题目为《历史的真义---关于施本格勒.托因比及康德的感想》。这篇本科论文长达377页,埃利奥特教授仅看了前100页,就提笔批了最优。基辛格的论文至今在哈佛仍被人提起,因为他的论文篇幅过长,学校被迫制定了基辛格规则。这条规则限定未来的大学生在撰写本科毕业论文时,长度不得超过基辛格论文长度的三分之一。

 

       后来,艾略特又推荐基辛格免试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他在推荐信中这样写道:“基辛格是我过去10年来所有学生中,最优秀的一个,他在思想深度和哲理洞察力上无人能及!”

 

       正是由于在哈佛大学中遇到艾略特这样的“伯乐”,基辛格才得以有了后来的精彩人生。

 

        尼克松:不拘一格降人才

 

       1968年,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在党内总统提名中,洛克菲勒作为共和党总统提名人之一,基辛格担任洛克菲勒外交政策顾问,一心希望洛克菲勒能够担任美国总统。不过, 196811月,尼克松击败民主党总统竞选人汉弗莱和独立竞选人华莱士,成为第46届美国总统,尼克松竞选口号之一就是”结束越南战争”。尼克松在获选胜利不久,就亲自打电话给基辛格,在皮埃尔饭店召见基辛格博士,不拘一格降人才,聘用基辛格为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开始向尼克松兜售他的结束越南战争的想法,并且推销他的联中抗苏的初步思路。不想两人一拍即合,为尼克松后来结束越南战争和打开中国大门奠定了战略思路。

 

       在尼克松当上总统和基辛格成为杰出的外交家之后多年,剧作家克莱尔·布思·卢斯还常常津津乐道当初的情景说:“这可是我的主意啊,那时我一心想把亨利介绍给尼克松,后来总算搞成了,我明知亨利不是尼克松派,他既不喜欢、也不信任尼克松,他是十足的洛克菲勒的人,但我还是相信他们会搞在一起的。我对尼克松说,我想你会赏识亨利的。我认为只要亨利同尼克松谈上一小时,两人就会非常投机的。”

 

在竞选共和党总统提名期间,基辛格曾经将尼克松骂得狗血喷头,但是尼克松却不计前嫌,他看中的是基辛格的外交才能。

 

尼克松成为发现基辛格的第三个伯乐。

 

基辛格背后的三个神秘人物

 《世界秩序》,作者:亨利•基辛格  中信出版社出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