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是孔子首创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它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个创举,也是世界教育是上的伟大创举。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只有八个字:“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按宋代朱熹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因此,“启发”的目的就是“开其意”和“达其辞”。
由此,我们可以领悟到:“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虽然只有八个字,但它不仅生动地表现出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地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将会顺序出现两种矛盾的心理状态或两种不同的思维矛盾,同时提出这两种矛盾的正确处理方法。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就是由教师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去思考,等到学生处于“愤”的心理状态,即遇到思维过程中的第一种矛盾而又无法解决时,教师才去点拨一下。然后学生自己继续去认真思考,等到学生进入“悱”的心理状态,即遇到思维过程中的第二种矛盾且无法解决时,教师又再点拨一下,从而使学生达到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境界。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原则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教师则是加以点拨,起指导和促进作用,达到发展学生的思维的目的。其方法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学,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而也就具有更高的理论价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