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给教师的建议》第65条读后感  王改芬

(2012-12-10 20:18:29)
标签:

杂谈

分类: 店上小学

这一周学习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第65条: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研究性学习法。其实这条建议一直是我们教学中所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新课标也强调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脑力劳动对于他们的发展至关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自己通过动脑思考、分析来获取知识和现象。

文章一开始就举了个例子:教师在一边讲解三角函数的概念,学生都很仔细的听,讲解完后教师问学生:“你们有什么疑问吗”学生都没有人提出问题。老师以为他们都懂了,可让学生上黑板复述一遍的时候他们都一知半解,老师就不得不重复讲解并且很生气。其实这并不是教师讲解的不清楚,而是他们持一种错误的观点,他们认为把教材讲解的越简单易懂,儿童的疑问就会越少,学生对知识就会学得越深刻。在科学教学中,我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例如:在讲比较大树和小草的时候,我把大树和小草的特征告诉学生,他们都听的很仔细,问他们有没有懂,都大声的回答我:“懂了”。可是,当我把大树和小草的图片发下去,让学生根据刚才的知识进行分类的时候,他们却分的乱七八糟的。这时候我就会想,是不是我讲的不够清楚学生才不明白的呢?现在想想,如果我当时能出示几张大树和小草的图片,让学生自己观察和比较他们的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并且展开讨论交流,然后我再进行相应的补充,这样之后的分类活动应该会进行的比较顺利。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多让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使他们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