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宇父时代
宇父时代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367
  • 关注人气:5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漫步凿石浦街堤

(2017-09-14 08:07:53)
标签:

漫步凿石浦街堤

《春风沉郁的夜晚》(续前)              

                  漫步凿石浦街堤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中国古文运动领袖韩愈,写有调张籍一诗,盛誉: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这两个设喻奇巧气势磅礴的诗句,对二位诗人作了千古礼赞!

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称为诗史。可见,杜甫在中国诗地位之崇高、影响远,是无可置疑的

杜甫晚年,为躲避陕西商县及河南内乡一带兵乱,江陵至岳阳,再下长沙一带漂泊。大历四年(769)农历二月杜甫乘船逆而上,往衡阳投奔旧识衡州刺史韦之晋,船过株洲地界,第一站就是株洲凿石浦。

                                   1

傍晚,杜甫孤独的小船,抵达株洲凿石浦

株洲这个地方的特点,就是与山和水分不开(当今,更与铁路交通分不开,与电力机车、航空发动机等大工业分不开)。山是罗霄山脉,水是湘水。凿石浦呢,意即“凿开山石之泽畔”,那就是说,凿石浦屹立于山和水之上。

湘江岸畔,众多姹紫嫣红的野花,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努力地撑开花骨朵,相互间低声细语,似乎在议论诗人的到来,各种花儿也好像杜甫的心间开放。更有那些五颜六色牵牛花,迎着杜甫的船头摆动,很会调皮,是在向杜甫吹响一只只欢迎的小喇叭

此地风光如此美妙怡人,大自然的美色已经诗人吸引住了。

在杜甫眼里,株洲是一个“升级”符号。拿现在的话来说,株洲是一块“升级版”。

株洲是一个新的地方,初来咋到,给杜甫以某种新鲜感。

凿石浦,乃一座古朴而美丽的山村,百景闹春,繁花盛开,万般艳丽地诗人杜甫倾情相遇,使杜甫激情地发出仲春江山丽”的慨叹

大自然好像是在告诉杜甫:哪儿最美丽,哪儿就是凿石浦!

杜甫在心里想,这儿应该是我饮酒的地方,这儿应该是我做梦的地方,我一定得在这儿住上一宿。

杜甫看看天色,已经渐渐地黑了下来。

春寒料峭时节,寒风一阵阵地吹过,却又吹得杜甫心事重重似的。

住下来吧,解除一下旅途的劳乏啊。

于是,杜甫便决定在这里系缆,泊船过夜。

后来,有一本古志——《凿石浦志》,记载了凿石浦的光辉历史,彰显了杜甫泊舟株洲凿石浦的灿烂史诗。当然,也见证了杜甫生命最后一段岁月的抗争与沧桑

长沙晚报记者李春璞报道(2010年10月13日),这本百年前印制的志书记载了个小村庄与诗人杜甫的因缘”,见证中国历史文化的细致入微。

凿石村现为一个行政村株洲市天元区栗雨街道办事处《凿石浦志》记载的便是凿石村的历史。《凿石浦志》共290页,成书时间为清光绪甲辰(公元1904年)秋。该志书图文并茂,有我国诗圣杜甫画像,以及杜甫晚年留下的千古名篇《宿凿石浦》、《早行》等诗作,还有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游历至此,有感于“诗圣”杜甫在此留宿并写下名篇,在凿石浦临湘江的悬崖之上,书“怀杜岩”三字。后,历代文人志士纷至沓来,《凿石浦志》有详尽记载。

《凿石浦志》中还绘有凿石浦的古地形图,可以令人遥想当年凿石浦的秀美风光。

《凿石浦志》由晚清名士郭寿谖编撰,两广总督谭钟麟——谭钟麟是南京国民政府主席、首任行政院长谭廷闿之父。这部志书珍藏于株洲市图书馆是全国见的村级志书,弥足珍贵。

杜甫下船上岸,沿着凿石浦的街堤,慢慢地行走着。

凿石浦,沿湘江的江堤而建,是江岸上一条古老的半边街,凿石街的后面是凿石山,整个街道傍山依水,面朝湘江,街面也比较开阔。

凿石浦的街堤上,有一座庆霞寺,十分清雅,杜甫漫步凿石浦街堤,向着庆霞寺走去,一边也观赏着落日变幻的景色。

此刻,夜色荡漾着江堤水波,太阳已经完全落下山去,天上的星星还没有光亮闪烁。残月也没有升起来,村里的灯光更显得黯淡,荒凉战乱岁月,乡下年景自然不会好。

这位少陵野老觉得,世事艰难,都是兵戎战乱的阴影笼罩着啊!

杜甫平生苦难年华的轮毂里,填满了忧患悲怆的记忆。

那些年,杜甫曾经写过不少诗篇,鞭笞兵荒马乱导致国破家亡的腐恶现实:“干戈满地客愁破,云日如火炎天凉”(《夔州歌十绝句》之九)“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几处起渔樵”(《阁夜》)他期待皇上平息战乱,给百姓以恩惠“愿戒兵犹火,恩加四海深”(《提封》)“大君先息战,归马华山阳”(《有感五首》之二);并且赞扬息兵重农的将军:“稍喜临边王相国,肯销金甲事春农”(《诸将》)。杜甫也对自己被朝廷放逐,浪迹天涯感到痛苦:“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宿江边阁》)。

768年春,杜甫赴荆湘,本打算从此能够安顿余生:“残生逗江汉,何处狎樵渔”(《将别巫峡,赠南卿兄瀼西果园四十亩》)。及至到湖南一两年,还是只能飘荡、停泊,苦难度日:“乾坤万里内,莫见容身畔。妻孥复随我,回首共悲叹。故国莽丘墟,邻里各分散。归路从此迷,涕尽湘江岸”(临终前的《逃难》)。诗中的“妻孥复随我”一句,见出杜甫是携带家眷“逃难”的。

心头撵不走的痛切记忆,又面对这“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沉沦景象,杜甫的心情纷繁复杂,内心沉郁起来,国运衰微和自己命途多舛,不免由衷地发出感叹:

穷途多俊异,乱世少恩惠

这一夜,杜甫就借宿在凿石浦庆霞寺里。

庆霞寺内,供奉着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参拜观世音菩萨,也符合杜甫当时的心情,他是多么祈盼,这个世道能有救苦救难的神人,救民于水火之中啊!

瓶中甘露常遍洒,手内杨枝不计秋。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有观音大士佛光沐浴,庆霞寺里倍觉清雅。

庆霞寺住持,盛情地接待了诗人杜甫及其家眷。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