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回忆(2—6)
(2025-11-05 20:55:13)
标签:
善思则明 |
分类: 散文选 |
(6)在西安饭庄“下馆子”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最能撩拨人心、炫耀于朋友、甚至引起周围人妒忌的事情,莫过于“下馆子”了。虽说西安城里有不少大大小小的餐馆饭铺,广为人知的不过西安饭庄、大华饭店,白云章饺子馆、同盛祥泡馍馆等十多家。当然,其中以西安饭庄最负盛名。
西安饭庄不仅历史悠久,又有接待名人高士的种种经历,且多年于菜肴挖掘研究、探索出新。当年,西安曾评有“十大名菜”,西安饭庄就占有葫芦鸡、蜜汁葫芦、温拌腰丝等数种。
虽说西安饭庄名满西安,但对于普通市民百姓来说,在那个时代并不是一个可以常常光顾的馆子。我在十二岁之前,就从未踏进过西安饭庄一步。直到1961年,时值“困难时期”,政府相关部门印制了名为“进餐卷”的票证,逐次分发给单位及城区居民,可持卷在指定的饭馆里平价用餐一次。既为“困难时期”,自然是物质匮乏、“僧多粥少”了,“进餐卷”不可能家家都能均得。单位或居委会分得“进餐卷”之后,有分配的、有抓阄的,以免引起矛盾。当然,也有获得“进餐卷”后,因为家境困难,主动放弃或让人的。说来有幸,我们家居然分得一张西安饭庄的“进餐卷”。
“困难时期”我正上小学,父亲在外地工作,母亲为补贴家用,在街道办的托儿所里找了份工作,于是我就到街道大食堂吃饭了。大食堂的主食还算可以,至于副食则实在不敢恭维。记得有一年夏天,为补蔬菜不足,食堂人员捡来西瓜皮(那时候是老品种西瓜,瓜皮颇具厚度),连同舍不得去瓤的冬瓜炖作一锅,待快熟时撒些盐,点些清油,便是一天的主菜了。这两种东西混在一起,不待入口,光气味就先令人反胃。得知家里有了西安饭庄的“进餐卷”,真比期待过年还要兴奋。不光是肠胃,连浑身的细胞都仿佛在嗷嗷待哺。
终于,一个星期天的上午,我和弟弟妹妹随母亲来到西安饭庄门前。因为“进餐卷”的实行,使得因“困难”而冷落的西安饭庄意外地热闹起来。门口的服务员验证“进餐卷”后,将我们引入那时还是一溜儿平房的营业厅里。看看四周进餐人们的桌子上,并没有我期望的满桌子鸡鸭鱼肉、山珍海味。狐疑间,母亲和服务员已办理完点餐、付钱的程序,只待美味佳肴上桌了。很快,服务员来了,放下一份锅贴后便转身离去。我还在疑虑和期待中,母亲却招呼我们趁热快吃。油煎的锅贴黄亮亮地散发着香气,馅里有肉,好吃,本能地想快些咀嚼咽下,却又想在嘴里多停留一会儿。母亲始终在招呼着我们,自己一个也没吃。让母亲吃,她笑笑说,不饿。多年后,我才慢慢懂得了生活的艰难,感受到母亲的重负和爱心。一顿看似简单的锅贴已让母亲为难多日,若是蒸炸煎炒之类的菜饭,恐花费家中一周甚或更多天的伙食用度。
待到再进西安饭庄已经是二十年后的事了。1980年代,经常有日本、韩国、新加坡等汉字文化圈的艺术代表团来访,我也偶尔混迹其中参与接待交流,而西安饭庄作为陕西饮食文化的代表,自然是获选场所之一。西安饭庄色香味俱佳的菜肴不仅令外国朋友赞叹不已,手里的相机也少有空闲,直令我们这些陪客颜面生光。不过,因为顾及礼仪,不能作饕餮之徒,未免失去了许多大快朵颐的机会。
再后来,朋友、家庭间的聚会多了起来,外地朋友也时时访游西安,西安饭庄便成了聚会、接待的一个好去处。来去一多,那些美好的饮食记忆或有些淡漠,倒是外地朋友常常给西安人加深着印象。有一次在外地和朋友闲聊,谈及游览西安经历,他先未说历史遗迹、风光名胜,一开口便提起在西安饭庄的聚会,随后如数家珍般连说了当时食用过的几种菜肴,令我大感意外,当即邀请他再来西安时一定再去西安饭庄“下馆子”。
如今,西安城里城外酒店餐馆林立,来自五湖四海的人群口味不一,所需多样,西安饭庄似乎不再是鹤立鸡群,但在许多西安人甚或外地吃货的肠胃中,依然存留着西安饭庄的味觉需求。前几天,和儿子说起西安饭庄老店即将面临的变革,说起西安饭庄的名菜佳肴,儿子竟然对温拌腰丝赞口不绝。这道西安饭庄的看家菜,不仅刀工精良,造型温雅,且制作过程极为精严,稍有差池,不是腥臊难除,就是老嫩失度,口感香味尽失,还真应了“看似容易却艰辛”的名言。毕竟,这不是一道大众化的菜肴,不是老西安、不是老吃货,还真是消受不起呢。
前几年读过一篇文章,说是科学家们研究认为,人的肠胃是有记忆的,而这种记忆大致在十岁时就已形成。信哉斯言!西安饭庄不仅是西安人整体的食觉记忆,更是这座古城文化的传承与记忆。(文:赵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