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师的队伍像太阳
(2025-10-27 21:33:08)
标签:
善思则明 |
分类: 散文选 |
2015年整个秋天,一群声音萦绕不去,弥漫散溢,风信子一般,悠悠然,落在发梢指尖,倏忽间,又远在天边。这声音,如同过季的栀子,妖娆,顽强,坚忍,不卑不亢。这些长者,几乎都去了另一个世界,成为历史长河的过客,而他们的精神则如江河,万古不息,流淌久远,不仅感动了我,也会感动后来者,敏感的人,细腻的人,心怀崇敬的人,定会受益。
1937年2月,黄土地上的紫花苜蓿沙打旺还没有破土,紫穗槐和枣树尚无绿意,连豆粒大小的苞蕾都不曾出现。一束红花妖娆绽放,历经炮火洗礼,战争考验,由娇弱到丰硕,直到长成参天大树,这朵人间奇葩,就是陕甘宁边区鲁迅师范学校。
鲁迅师范学校从成立到结束历时两年多时间,三次搬迁,培养出近500名学员,有共和国石油工业的先驱,军政重要领导,著名作家,各条战线的众多精英。
为了领导西北人民革命斗争,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执行委员会决定,在陕甘宁晋苏区设立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驻西北办事处,办事处共设八部一局,徐特立任教育部部长。
1935年11月7日,徐特立与办事处机关工作人员来到陕甘晋省委驻地瓦窑堡,自然到当地唯一的学校列宁小学听课,这位长征队伍中年龄最长,时年58岁的教育家,穿一身破棉袄,腰间扎一根绳子,静静地坐在同样破衣烂衫的小学生们中间,年轻英俊的陕北教员王志匀以为他是部队的马夫。第二天,董必武、冯雪峰、徐特立一同前来听课,听完课以后,冯雪峰向王志匀介绍了二位。
经过调研,徐特立发现,陕北高原文盲遍地,学校太少,知识分子奇缺,文盲竟占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九。大部分知识分子进入革命队伍,很少有人做教育工作。由于生产水平低下,劳动力消耗大,小孩大多拦羊喂猪干杂活,很少有送子女读书的习惯,有人还把教育看作有害无益的负担。
深思熟虑以后,一个发展陕甘宁边区教育的方略在徐特立胸中渐渐成熟,这就是通过发展师范教育来带动基础教育和社会教育。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要素,在教师奇缺的陕北,必须把发展师范教育,培养教师放在首要地位。
红军长征初到陕北的1935年冬天,为了迅速培养急需的小学教员,西北办事处教育部协助陕北省教育部在瓦窑堡创办了一所小学教师寒假训练班,徐特立亲自担当训练班的班主任,从编写教材到上课,样样都干。不久,培养的80名小学教师携带着文明的种子,走向边区各地,这是陕甘宁边区教育的第一批拓荒者。
1936年7月,新文字运动在陕甘宁边区开展,徐特立是新文字运动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他把新文字看作扫盲利器,在保安县(今志丹县)办起了夜校,开始了运用新文字扫盲的试验工作。这年冬天,在扫盲夜校的基础上,招收了一批病残战士和地方青年积极分子,创办了扫盲师范,并亲任校长,在边区开始了师范教育的最初尝试。没有教材和教师,采用新文字自编自教,在日后的社会教育中,这批学员成为运用新文字扫盲的生力军。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引起全国震动。1937年1月,党中央从保安县迁到延安,从此,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和中心。就在这个月,徐特立向中央政府提议创办一所列宁师范学校,领导指示,应当创办一所中等师范,校名应叫鲁迅师范,因为鲁迅先生是中国新文化的旗手。这样一方面用以纪念鲁迅,另一方面有利于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于是,1937年2月2日,扫盲师范易名为鲁迅师范,成为陕甘宁边区第一所中等师范学校,王志匀任校长。校址设在延安二道街,校舍是中央财政部让出的几孔窑洞,学员只有原中央内务部介绍来扫盲班学习的红四方面军连排级不识字的干部,和延安机关送来的几个勤务员,总共23人,师生均在中央政府食堂吃饭。鲁师成立不久,延安粮食供给发生恐慌,学校迁往较为富裕的延长县城。
徐特立在鲁迅师范学校生活工作了三个多月,规范和制定了较为翔实的一套方案。《鲁迅师范学校校歌》随即产生,词作者成仿吾,吕骥为其谱曲。鲁迅师范从成立到结束,学生来源百分之九十以上来自关中各县,其中韩城县及合阳县东北区学生较多,有人把鲁迅师范戏称为韩城师范。
学员纷至沓来,教员弥足珍贵。学校设教务处、训导(训育)处、总务处。教务主任马肖云,训导主任董耀卿,总务主任傅贵典,党总支书记陈洪忠。学校迁往马家堡以后,校长林迪生,训育主任刘端棻。
陕甘宁边区中等学校教材,起初只是由边区教育厅提出总要求,由教员根据各校教务处制定的课程内容及教学进度,自行编写提纲或讲义,付印前交教务处初次审核,再送教育厅审定。1937年10月19日,领导在陕北公学纪念鲁迅逝世一周年大会上说,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我们为了永久纪念他,在延安成立了鲁迅图书馆,在延长开办了鲁迅师范学校,使后来的人可以想见他的伟大。鲁迅师范学校很快成为一所闻名遐迩的学校,声誉远播全国。
七七事变以后,黄河河防吃紧。鲁师搬迁到新正县马家堡村,新正县就是现在的旬邑县。人们纷纷议论,边区仅有的中等师范学校搬到关中分区来啦。1939年春,国共两党发生摩擦,旬邑事件发生,为保障师生安全,1939年7月,全体师生分三队先后返回陕北吊儿沟,鲁迅师范学校正式结束。鲁师从1937年2月成立,到1939年7月结束,从最初的扫盲班到较为正规的师范学校,共培养了近500名学员,8个班(队)。
战火纷飞挡不住追求真理的愿望,两年多的时间,鲁师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有志青年,教职工有王志匀、林迪生、董耀卿、傅贵典、陈洪忠、张腾霄、李子钦、马肖云、马健翎、李飘萍、赵文藻、李一纯,刘若曾等。学员代表延泽民、焦力人、杜鹏程、高步林、习仲恺、鬲贯中、冯元硕、张振候、孙炳先、赵智翔、范云轩、亢思逊、杨德厚、雷高艺、杨荣、魏俊杰、付春杰、冯剑涛、刘文忠、刘刚、王健、江华、师秋朗、文普华……
红军来陕北之前,只有120所小学,到1938年春季,学校增加到700所,学生增至1.4万多人。到1940年秋季,边区小学增加到1341所,学生多达4万多人,与1935年相比,增加了10倍以上。
1941年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说,鲁师毕业的这批青年教师,形成了今天边区教育工作中的主力部队,这是我们边区教育事业中最宝贵的财产。(文:杜文娟 晓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