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弟的书房
(2025-10-23 15:22:43)
标签:
善思则明 |
分类: 散文选 |
在涟源国师,我家与钱基博先生家同住一大宅,钱先生一袭长袍留一把大胡子,与在外语系工作的儿子钱钟书,西装革履,恰成两极。钱钟书的同事、家父的学生,1980年代初来看望家父,告诉我,《围城》里,有许多国师人的影子。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对中国投降,9月3日,消息传来。
在溆浦国师家属大院,童年的我,目睹了衣衫褴褛、营养不良的父辈,把线装书、洋装书抛向了蓝天,抛向了瓦屋。一把泪,一脸笑。还有人拿来了脸盆和碗,敲啊,跳啊。与钱基博齐名的骆鸿凯先生,胖胖的,平日里喜欢花生米下酒,几乎把自己的长袍扯烂,老泪纵横,狂笑连连。不一会儿,鞭炮响了,锣鼓敲起来,有了游行队伍,我们挤了进去。
我这大半生,经过了两次全民狂欢。抗战胜利,一次;粉碎“四人帮”,一次。我很庆幸。我逐渐懂得,民心民意,往往要借助一些重大事件才能得到集中宣泄,这些重大事件,并不一定由民心决定,但它由民心促成。
双休日,弟弟与弟媳会陪我去附近社区图书馆借书回来看。在美国,人们问我,最喜欢干什么?我会脱口而出:去图书馆。这里的图书馆,人性化管理,让人意识到,书是为人服务的。
其实弟弟的书房,有些什么书,我又读了些什么书,已经不重要了。不经意地,一挥手,把熙熙攘攘的尘世隔绝,从纷扰的世俗生活里脱身,突然有了这份难得的清闲,就有了一种奢侈的感觉。除了老伴和孩子们例行的电话,什么干扰也没有。
不为功利,没有目的,随意地看看书,安静的书房,提供了一个潜回内心的机缘,思绪常常会从书本上溜走,沉没在无边的遐想和追忆中。读书人,难免如此。
王国维说:人生过处唯存悔,知识增时只益疑。
走在人生漫漫长路,你会与王国维的“人生困惑”不期而遇,对他有了同情的理解,对自己也会有一份咀嚼后的反省。
弟弟的书房,我的精神风景中的驿站。(文:王仲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