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多湾》的力量与韧劲

(2025-07-04 15:45:36)
标签:

文化

分类: 读书


早就认识周瑄璞,也见过很多次,但看完《多湾》这部小说,我还是想问她,你到底有多高?这样的小说觉得应该是非常高大、非常强悍的人写出的。我猜想瑄璞写这个小说的时候肯定身体非常的好。

这部小说让人兴奋。对当下中国文坛稍微了解一点,就会知道有一个说法:70年代的作家处境尴尬。50后、60后作家早已功成名就,文坛前排就座;后面是市场非常成功的80后;而70后的我们两头不占,既没有积累足够雄厚的文学象征资本,又不占有市场。所以媒体、批评家都在说,70后是尴尬的一代,是沉默的一代,都有点怒其不争了。很多批评家在做每年文情梳理的时候,兴致勃勃地先谈50后、60后,然后就到80后了。我以为他们会把70后拎出来单独说,可是,没有。我一直在想被忽略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应该是长篇小说。我妄自揣测,比如汪曾祺老先生,肯定是非常优秀的作家,汪迷数不胜数,但要汪迷们列出现当代文学里最伟大的十位作家,也未必就一定有汪曾祺。因为他没有长篇。当我们将鲁迅送入世界文学的万神殿时,通常也会叹息一般的加上一句,遗憾的是鲁迅先生没有长篇小说。长篇小说成了一个作家的安身立命之本。70后作家一直所谓的默默无闻,或者没有什么影响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少像样的长篇。看到这部长篇的我非常高兴、又多了一本需要让文学界和读者慎重对待70后的长篇小说。我说过,长篇要长,短篇要短。长篇要长,因为只有在足够的长度里,才可能把你的生命体验更加充分自在地表达出来,长篇小说各元素之间的张力达到最大值。

这是一个爆发力很强的长篇小说,进入的方式,叙述的方法,都让我想起《白鹿原》,小说的语言和细节的密度让我惊叹。开篇第一句就知道这个小说攒了很多劲:“这一次,还叫不叫出阁呢?季瓷问自己。”传统的现实主义,习惯于从早上8点一直写到晚上8点,是顺序的写法。而现代小说,从卡夫卡到昆德拉,更愿意从中间的某个时段,比如上午10点开始写,往后写一点,往前写一点。这个小说在上午10点钟这个位置憋足了劲,上来就是把前半生纵深拉出来,然后一点点往后走,摇摆,摇曳,扯动,力量和韧劲都很大。季瓷这个女人有点像《百年孤独》里老祖母乌苏娜的形象,有极强的生命力,有足够的力量可以消耗。季瓷身边的人一个一个离开,一茬一茬死去,而她在坚守,即使她最终死去,她的力量还在,她对家族、后代的影响力一直挺立在历史的深处。

这个小说让人刮目相看。精彩,厚实,绵密,叙述张力特别大,人物命运感强,看似在写历史,其实不为历史而写,而是呈现生活本身,呈现人的生存样貌及人物群像。这部小说其实并没有一个简单而鲜明的主题,她混沌、博大、庞杂,像生活本身,提供了丰富的可言说之处,能让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解读。最为可贵的,是那种诚恳的创作态度,紧致的叙述方式,在一部四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里贯穿始终,一直都没有泄掉。有介绍说这是一部女人的史诗,我觉得说得有道理。

《多湾》,周瑄璞/ 著,浙江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文:徐则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冬心
后一篇:石油饭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