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先秦姓氏到底是怎么回事?(下)

(2025-05-23 19:47:06)
标签:

文化

分类: 文化园地


春秋时期氏的产生还有一种情况,即亡国之君的子孙,多以祖先的国爵为氏,如夏侯、韩侯、滑伯、滑、项、纪、谷、随、刘等等。比如公元前445年楚国灭杞,杞简公姒春的弟弟姒佗逃往鲁国。杞国的祖先为夏朝后裔,春秋时为侯爵,因此鲁悼公称姒佗的后代为夏侯氏。类似的例子还有秦穆公灭滑国(姬姓),其子孙成为滑氏和滑伯氏;楚文王灭息国(姬姓),其子孙成为息氏、息夫氏;鲁僖公灭项国(姬姓),其子孙成为项氏……

西周开国时,曾经追封前朝后裔为“二王三恪”,即封夏、商两朝的后裔为公爵,封于杞国(姒姓)、宋国(子姓),称为“二王之后”;又封黄帝、尧帝、舜帝的后裔为侯爵,封于祝国(姬姓)、蓟国(祁姓)、陈国(妫姓),称为“三恪之宾”。孔子的祖先是宋国的公族,因此姓子。传到宋湣公的五世孙孔父嘉(孔子七世祖)时,按照宗法规定,“五世亲尽”,应当另立族,因此取孔父嘉的“孔”字,作为这一支族的氏。但是孔父嘉的后代,除了曾孙孔防叔外,大多只称名而不称孔氏,比如孔父嘉的儿子叫木金父,孙子叫祁父,玄孙伯夏,六世孙叫叔梁纥(孔子的父亲)。“孔”作为氏世代流传,是从孔丘开始的。

孔子名丘,字仲尼,这个“仲”是排行第二的意思,因此“文革”批孔时称孔子为“孔老二”。嫡长子称伯,庶长子称孟(孔子的庶长兄名孟皮,字伯尼),次子称仲,末子称季。仲与季之间的诸子都称为叔。换句话说,如果有两个儿子,排行就是伯/孟、仲;有三个儿子,就是伯/孟、仲、季;如果有五个或五个以上的儿子,就是伯/孟、仲、叔、叔……叔、季。所以周武王的长兄称为伯邑考(名字叫考,伯是其排行),弟弟里面有管叔、蔡叔、郕叔、霍叔、康叔、毛叔等一堆“叔”。但是《礼记檀弓》有“五十岁乃称伯仲”的说法,也就是说活到五十岁以后,才能以伯、仲等排行相称。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春秋“国君无氏”的传统,秦始皇应当称为“秦王政”或“秦政”。但是史书中常称其为“赵政”。比如《史记》称“(始皇)及生,名为政,姓赵氏”,“秦庄襄王卒,秦王赵政立”。氏的地位变得日趋重要,这是战国时期宗法制度崩溃的反映。

嬴姓共有十四氏,为秦、赵、黄、梁、马、廉、徐、江、葛、谷、缪、钟、费、瞿。西周成王时期爆发管蔡之乱,周公东征,征服熊、盈之族十七国。盈人即嬴人,本为东方种族,在这次征伐后被迁往西方。周穆王时期,嬴人造父为周王驾马有功,封于赵地(今山西洪洞),成为嬴姓赵氏的祖先。造父的六世孙非子住在犬丘地区(今甘肃礼县),为周孝王牧马有功,封于秦(今甘肃张家川),于是从赵嬴中独立出来,另立宗庙,成为秦嬴的祖先。

西周灭亡后,周平王东迁,秦襄公派兵护送,受封为伯爵,这是第一位正式受封的秦国君主,也是秦国建国的标志。非子作为周朝的牧马官员,是可以有氏的,称其为赵氏或秦氏均可以,然而从周朝礼法的角度讲,秦襄公受封建国之后,就不应以氏来称呼了。不过,战国时期宗法制度瓦解,姓与氏的严格区分开始模糊。氏名连称的方式已经广泛流行,甚至平民也可以取氏,这反映了贵族的没落与平民地位的上升。到汉朝时期,姓与氏终于合而为一,遂称“姓氏”。

有趣的是,在战国时代结束一千五百多年以后,关于姓氏的问题在北宋再次引起一场争论。原来宋徽宗仰慕周礼,铸造九鼎,大搞“复古”。政和三年,他嫌弃公主、郡主、县主的称呼不典雅,决定改称。有学士建议遵从周朝古礼,既然赵氏为嬴姓,则应将公主改称为“帝嬴”,亲王郡王之女改称“宗嬴”。但是宋徽宗对这个称呼并不满意,决定改称为“帝姬”、“宗姬”。学士们提出异议,认为姬是周姓,不是赵氏的老祖宗。但宋徽宗说:“姬虽周姓,后世以为妇人之美称,盖不独为姓也。”当时蔡京也强烈反对“帝姬”的称号,宋徽宗问其原因,蔡京说:“臣乃姬姓也(蔡氏先祖为周武王的弟弟蔡叔度),惧有嫌,使小人得以议论。”宋徽宗笑而不从,最终还是降诏下令把公主改称为“帝姬”。    (澎 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父亲洗澡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