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粿之旅——潮汕美食

(2025-05-02 14:26:10)
标签:

美食

分类: 生活园地


这次潮汕之行,我期待甚久,源于三十年前在《中国烹饪》杂志上读到一篇文章,作者忘记了,应该是位粤籍大名家,只记得文中谈到潮汕民俗“出花园”,以及潮汕地区的一种米粉制成的食品“粿”(音果)。为此我大起好奇之心,直至今日。如今我几乎遍尝北方面食和西南的糍粑、米豆腐之类的米粉制品,是时候做一次“寻粿之旅”了。

到达汕头当晚,我开始“寻粿之旅”。粿是半主食类小吃,我需要先买下酒菜,潮汕名品卤鹅是要的,皮色赭红的带骨鹅肉斩件,配上蘸料蒜头醋打包。汕头旧城区不大,步行采买中意食物恰好可以振奋都市人慵懒的胃纳。西天巷的蚝烙,传说中的小名产。广东人说的蚝,就是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的牡蛎,而蚝烙则是当今名气甚大的台湾小吃“蚵仔煎”的表亲。有这两道菜在手,我便去步行寻找“永和街口炒粿”。资料中说它最早只是个摊子,如今店铺也不大,人却很多。我找个座头坐下,拼桌同食的是一对比我年长十来岁的东北夫妇。我没有点潮汕人在南洋发明,又随同“侨批”(私人汇票)一起传回中国的“沙茶炒粿条”,而是点了一份最为传统单纯的“炒粿”,和一盏汤食“护国菜”。

我第一次体会出米粉食物的真切味道,是在贵州品尝米豆腐,于爽滑脆嫩之中品味出大米清远、幽香的滋味。炒粿则是将半寸厚蒸熟的粿饼切成三角块,下油锅连煎带炒,烹甜酱油,撒花生碎出锅。因为用油多,白色粿块上酱油的红色斑斑点点,与淡金色的花生碎相间杂,可谓斑驳陆离。粿块入口,最初是甜酱油咸中带甜的滋味,咬破粿块,外韧内软。咀嚼中,粿块被煎焦的边角与花生碎带来更丰富的口感。然后,米香出现了,不是泰国长粒香米的气息,也不是盘锦大洼县蟹田稻米的香气,而是干干净净、朴实的米香,是粳米。《红楼梦》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中,薛姨妈留宝玉在家吃酒,怕他醉了,“作酸笋鸡皮汤,宝玉痛喝了两碗,吃了半碗碧粳粥”。说的就是粳米粥。四十年前的计划经济时期,我曾将购粮本紧紧攥在手心里,去粮店购买粳米,每人每月二斤,是那种久经战备存储,只比籼米稍微可口一点的陈年米,每市斤售价一毛四分七,此事不堪回首。我面前这盘炒粿用的米,应该是本地生产的好粳米。同桌的东北先生感叹:好想念这味道。我问:您来过此地?他说:我在汕头出生,父母随四野南下,驻扎在南澳岛,我上初中时随父母退伍回辽阳老家,五十年没回来,但还记得这味道。他的话我赞同,味蕾的记忆远比大脑的记忆深刻且强烈。

日后的行程中,我专门参观了汕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展品中有满满一竹箩各色“粿”品,其中有前两天我品尝过的“鸭母捻”,是由冬至日祭祖的供品“粉团”演变而来,糯米面皮粉白,形状前尖后圆,豇豆甜馅,于汤碗中载沉载浮,确有几分鸭形。农历十月十五,本地要祭祀“五谷母”,即五谷神,祭品是人形的五谷母粿和猪形的“大猪粿”,我这次也尝到了,粿品形状着实可爱,甜馅是芋泥,咸馅为芹菜。以本人食量,两只管饱,加一碗生滚鱼片粥,便只能施施然鼓腹而游了。从竹箩中的粿品看,我尚未品尝到的有清明节祭品朴籽粿、止咳解毒的鼠粬粿、出花园的吉祥物红桃粿和石榴粿,以及腊月祭灶神的“糯米糍”等等,展览馆讲解员却笑称:本地粿品大大小小几十种,有的品种只存在于一乡一镇,有的只有特殊时令才有,您若想尝全,怕是得住一年。然而,对于馋人来讲,我毫不气馁,觅食不如巧遇,一次不成,正是下次来访的理由。

美食旅行属于文化旅行的一个分支,上至古代先贤,下至升斗小民,皆可行之。当今盛行旅游,无论贫富,给自己的旅行选个美食小目标,总是增添乐趣的雅事。常言道,“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同样,天下也没有永不结束的美食行。在汕头美食四日,到了该回家的时候了,然后明年再来。幸运的是,航班在中午,我还能吃一顿早餐。“粿汁”、菜头粿、卤肉,我来啦!(文:龙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自己的世界
后一篇:大连点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