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立生,非孤意终
(2025-02-17 20:08:03)
标签:
善思则明 |
分类: 读书 |
衷曲无闻(一名数学老师)要出书了,我一点都不意外。因为我知道他肯定会出书的,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2011年,我开始在有意思吧上连载文章,同时兼任站上的文字编辑,没过多久,就认识了衷曲无闻,虽然那个时候,他还不是个数学老师。
最初对他的印象,是他文章中年少轻狂的年纪里,却有着胜者为王的倔强。他早期的文章里,总是透着一股孤傲,好像看穿了整个世界却没有一丝留恋。那时候,我常常纳闷:这个比我小4岁的孩子,为什么每天都有那么多的忧伤?
这几年里,他一直写,一直写,从来没有停止过,几乎每周都会看到他的一两篇文章,他是我见过最勤奋的一个人。
再后来,他当上了数学老师。他的文章里开始出现他的学生,他的生活,还有他身边点点滴滴的小事。正是这些生活经验里有细节的心事,让我在他的文章里找到了更多的共鸣。
读他的文章,时常发现自己心里的纯净世界还悄然闪烁光芒,如同镜子大厅里无穷的反射与交相辉映。事实并没有打消它,而是将它变成纯粹的幻想,与现实生活撇清了干系。
相处久了,发现私下里的数学老师,根本不像他的文字那样冷峻。他是聊天群里最活跃的一个,对任何话题都很有兴趣,半夜三更冒泡抢红包,小孩子性格完全暴露无遗。可是,他也会偶尔提起自己熬夜写文章的孤独,和没有姑娘陪伴的寂寞。
我曾在QQ签名上写:“所谓才华,来自于孤独的自省,勤恳的斟酌和真诚的表达。”他回:“孤独的自省就是要注定孤生。”
这虽然是句玩笑话,却不禁让我想起了在豆瓣上看到的一句话:
“Art is often made in isolation but is not about isolation。”(艺术往往在孤立中诞生,但并不总是关于孤立的。)这句话送给他,再合适不过。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在孤独中创作的,但他的文章却不都是关于孤独的。他的《这世间没有不可安放的梦想》,包含了青春、爱情、梦想、追逐等等让青春一代迷茫的话题。
什么是“青春”?最近恰好在看《蒋勋说红楼梦》,书中说:《红楼梦》本身就是一部青春文学。青春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它有一种浪漫,对生死爱恨懵懵懂懂,充满梦幻、忧伤、不确定,充满性的欲望和爱的渴望,也开始尝到人生的失落与幻灭之苦。这便是数学老师在他的书中,写出的一个个与青春有关的故事。
青春是一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阶段,是我们不愿意忘记的最珍贵的记忆。岁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肤;热忱抛却,颓废必至灵魂,不带评判的真实就会有它经久不衰的魅力。最让我感动的是,他在书中写出了别人的故事。这是他送给他的学生们最好的一件礼物。
回头想想当年教过我的高中数学老师,至今还有多少关于他的记忆?他在课堂上教过的那些公式定律,我一条都想不起,我也时常困惑高中三年里学过的六本数学课本和做过无数的数学题,对我以后的人生而言到底有什么意义?但有一天放学,我在校门口遇见了我的数学老师,他背着手,慢慢走在他三岁女儿的身后。他的背影看上去是那么的温柔。这个场景,即使过去了12年,我还能清楚记得。这种发自内心的温暖,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
所以,再过十年,甚至只需五年,今天数学老师班上的孩子们也会忘记书上的那些定律,但他们一定会记得,他们的数学老师曾经在班上对他们说:“所有的坚强,都是温柔生的茧,性格是磨出来的。反复失败,不断碰壁,伤疤硬时便能防身。”
当他们步入大学校园,逃离升学考试的压力,在本应该无忧无虑的生活中遇到不如意的时候,他们或许能够想到,他们的高中数学老师曾经对他们说:“生活,给了人生最好的磨砺,每一步阶梯,都需要艰难的努力,每一份成熟,都经过坎坷的铺底。看多了人情冷暖,读透了生死聚散,终于知道,原来人生,兜兜转转,不过是一次次追悔莫及。看的人图热闹,演的人为修行,一朝入局,三生有幸。”
我和数学老师一样,现实生活中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喜不喜欢,都认认真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现实之外,又在不断探寻所谓人生的意义。只是,现在的我,轻易不愿意去谈“梦想”这个问题,坚持了,幸福了,这就够了。
原来很多地方,和想象的不一样,原来自己的内心,也和想象的不一样。而正是这些不一样,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即使是孤独的自己,也要写出不孤独的文字。
《这世间没有不可安放的梦想》,衷曲无闻/著,古吴轩出版社2015年版(文:何以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