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半日游
(2025-02-15 19:13:53)
标签:
善思则明 |
分类: 散文选 |
一个晴日,两同学相邀喝酒,我索性关张小店,偷得浮生半日闲,同他们一起来到渭河边上的水流街喝酒散心。
几盘凉菜,一斤饺子,边吃边喝边聊,不觉两瓶酒见底。酒酣耳热之际太阳已经偏西,借着酒劲,我提议去渭河滩漫步看水,党孝因有事先行离去,只我和建斌穿过街北的小道向河滩走去。
渭河不再是昔日的渭河,南岸新堆筑的坝体宽阔高大,坝下是三四百米宽的绿化景观带,花草树木、假山甬道,铺织成一条秀美的园林长廊。登临坝顶,大坝上新铺的双向四车道柏油公路竣工在即,向北遥望,渭河北岸高楼林立,泾渭开发区绵延十数公里,规模隐现;西望,新修的跨灞河入渭口大桥雄伟壮观,桥上一个个观光亭台衬着耀眼的夕阳影影绰绰;东望,平整笔直的沥青公路一直延伸到视野之外,路面在阳光照耀下闪烁着黑漆漆的亮光。沿河望去,不到十公里的河面上,四座现代化大桥横跨南北,桥上车辆疾驰往来,昔日被渭河隔绝的两岸已成坦途。看着渭河两岸的巨变,不由得勾起了我们对渭河的儿时记忆,童年印象中的渭河样貌再次浮现到我的眼前。
小时候去渭河北岸的伯父家,要沿着荒草及腰的河滩小道走好几公里到南岸渡口坐上摆渡的大木船。船上艄公们吆喝着长长的号子,弓身推送着长长的撑杆,来来回回地跑动,木船在浑浊翻滚的河面上忽左忽右摇摆着缓慢前行,船靠岸后,要走过晃晃悠悠的搭板才能上岸。那时的北岸是高而陡峭的黄土崖,这是渭河水长期靠北岸冲刷的结果,紧贴着土崖下向东一条长约一公里的便道,是过河后取道土崖大豁口坡道北上的必经之路。走在这条小道上,右边脚下是滚滚东流的渭河水,左边是紧贴身的高土崖,抬头仅能看到半边天空,黄土崖似乎随时都能倾覆,行人走在这条小道上都不由得加快脚步疾速前行。黄土崖隔不了几年就会因渭河发洪水坍塌北移,这条路上也发生过多次塌土伤人的险情。
回想着渭河畔这一幕幕的过去,恍若隔世,让人不能不生出沧海桑田之感。进而也不由得感慨我们这一代人何其有幸经历了这样一个跨越式发展的时代,无论是生产或生活方式上都经历了从原始状态到现代的大跨越。过去的几千年,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发展是极其缓慢的,尤其在中国,直到我们少年时代,手摇纺线车、脚踏织布机、牛拉犁、水车和人力辘轳浇水灌溉、木轮畜力车、清油灯这些伴随着老祖先几千年来的生产、生活方式依旧是我们生存的基本条件。短短几十年间,这些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了不可思议的遥远历史,如今信息流通的加快和交通现代化把世界变成了地球村,原来“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共产主义憧憬早已成为过去时,童话中“顺风耳”、“千里眼”、“缩路法”等神话传说全都变成了现实。
感慨过后,言归正传。我们是来渭河看水的,却还没有看到河水的踪迹呢。虽站在坝上,由于不是涨水季节,河水一般只靠北岸流,这里能看到的只是河床上广阔的原野,还有原野上那些早年挖沙留下的坑坑峁峁和刚刚冒出沙土的丛丛苇草,也不知现在渭河水的大小,水面有多宽?好久没看到渭河水了,很想近距离亲近亲近。
我们从坝上沿着长长的水泥台阶下到河床,走进了河道。四野望去,空旷无人,荒莽寂静,我们的到来,不时惊飞起几只野鸡“咯咯”地叫着飞向远处。走了好一段距离了,除看见几处小水潭或者小溪流外,还没有看见渭河水的真容,我怀疑渭河会不会枯水季节断流了?建斌告诉我,水还在前边,前不久他来过一次的。
又走了大约三四百米,终于看到渭河水了。水量还真不小,浩浩荡荡,急流东去,很有几分奔流壮阔的气势。河水看起来很干净,水面上不时翻卷起的浪花和急流的水波在夕阳的照耀下金光闪闪,我兴奋地拿出手机左拍右照,和老友一起在河边留影。
渭河半日游,忙里偷闲,游兴难得,我们亲近了渭河,感受了渭河的发展,拥抱了大自然,领略了渭河腹地的风采。【唐兆武(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