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善思则明
善思则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8,128
  • 关注人气: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抗日战争题材散文选(16)

(2025-01-24 19:18:37)
标签:

善思则明

分类: 文化园地

15)与《松花江上》有关的故事

在中国人民的抗战史上,一曲《松花江上》在唤起民众抗日、凝聚人心、鼓舞斗志、激励民族精神方面起到很大作用。报章书刊对人民音乐家张寒晖创作这首歌的过程及影响多有披露,然而,此歌曲创作手迹的保存过程却鲜为人知。

1938年日寇侵入山西侵占风陵渡,日本飞机开始轰炸西安。张寒晖受命和“五四运动”风云人物、教育家车向忱校长一起,带领几百名东北流浪学生迁校(东北竞存中学)到宝鸡凤翔县(县城东关的皇庙)。在此,张寒晖一边教学,一边组织师生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同时创作出一首又一首的抗战救国歌曲,大大激发了当地群众的抗战热情。1941年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反动派变本加厉地迫害共产党员及进步人士,被誉为“抗日救国坚强堡垒,革命干部的抗日摇篮”的竞存中学更成为了他们的眼中钉。这年秋天,当地军警和便衣特务几次闯入学校,随意对进步师生搜查、逮捕。当时张寒晖是学校党支部书记,他带领师生和反动当局据理抗争。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牺牲,党组织决定调张寒晖到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工作。

1941年8月,就在张寒晖离开凤翔县竞存中学之前,他把自己创作的包括《松花江上》在内的三十多首抗战歌曲抄写在一个质地为道林纸的精装硬面大账簿里。不过,他清楚北上时带上这个东西很危险,难逃反动军警的搜查。思量之后,他决定把这本手迹册子交给自己的学生胡锦锡,委托他保存。表面上胡锦锡只是个普通学生,但张寒晖知道他是一名1937年春天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党员。受到老师的委托,胡锦锡丝毫不敢怠慢,连夜赶回离县城二十多里的老家横水村。他爬到自家厦房的木板楼上,将手迹册子藏在一个隐秘之处。年老的胡锦锡回忆当年的情景时说,“尽管当年我只是个年轻的学生,但对于老师的信任感到十分自豪。同时也暗下决心,不管遇到多大的风险都不能辜负老师的期望,一定要把手稿保管好。”

张寒晖离开凤翔县不久,胡锦锡也离开了学校,后来入伍随西北野战军进军大西北,解放兰州。再后来他服从组织安排,回陕西参加国家煤炭建设开发工作。尽管忙碌奔波,但他的心里,始终牵挂着老师的手迹,希望其有一个合适的妥善的珍藏之处。由于工作忙碌及工作性质特殊,胡锦锡最终决定,把这本手迹集子交给自己的同学——同为凤翔竞存中学的学生、地下党员王汶石。王汶石是陕西省作协的著名作家,当时在陕西文学界已经小有名气了。又过了几年,张寒晖的家乡河北省定县为其修建了“张寒晖纪念馆”,这应该是手迹集子的最佳归宿呀!王汶石立即征求胡锦锡的意见,胡锦锡毫不犹豫地表示同意和支持,这个被精心珍藏了十多年的手迹集子终于有了一个美好的归宿,被永远珍藏在河北定县的“张寒晖纪念馆”。

保存张寒晖手迹集子的胡锦锡老人后来调到铜川矿务局工作直到离休。十年前,即抗战胜利六十周年纪念日刚过不久,胡锦锡去世,享年85岁。去世前,其女婿景险峰帮助老人完整地记录下这份回忆,这应该是老人最大的欣慰了。(文:张书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