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题材散文选(14)
(2025-01-21 12:17:14)
标签:
善思则明 |
分类: 散文选 |
(13)人民艺术家张寒晖
提起著名的抗战歌曲《松花江上》,人们自然而然地便想起了它的作者——张寒晖。
1936年,人民音乐家张寒晖在西安创作出了深怀民族创痛的《松花江上》。
张寒晖1902年生于河北省定县农村,家境贫寒。从小受父亲革命进步思想的影响,立志救国强民。由于喜好戏曲艺术,20岁考入北平国立艺专。一年后,该校因故解散,张寒晖只得回乡务农。1925年,雄心未泯的他再次考入北平艺专,并在此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于他勤奋努力,平时又经常深入群众,接触和收集了大量的民歌民谣,这些极大地丰富了他的艺术素养。
“九一八”事变后,张寒晖便开始用歌声唤起民众抗日。1935年,他应同学之邀来到西安,在西安第一民众教育馆工作。在此期间,他积极组织宣传抗日活动,编演了许多陕西方言的话剧,在街头演出,深受群众欢迎,影响很大。因此,他受到国民党当局的监视和阻挠,被迫离开西安。1936年,党为了加强西安的抗日宣传力量,特派张寒晖二次来到西安。在同学的介绍下,他应聘于陕西省立西安二中(陕师大附中的前身),担任了初秋28级的班主任,兼任国文老师。其间,他一边教书,一边搞抗日宣传,由他牵头组织的“斧头剧团”,编演了许多抗战小剧目。当他看到被破坏的西安城、流浪在街头的东北同胞的时候,心中充满悲愤。他以课堂为战场,向同学们讲述中华民族的紧迫形势,发出了“厉我兵,秣我马,大家齐动员,此耻不雪,此仇不报,不活天地间!”的呐喊。
一天,张寒晖偶然发现了一本进步杂志,上面刊登了当时流传广泛的抗战歌曲《打回老家去》和《救亡进行曲》,以及几篇有关音乐创作的论文。他爱不释手,将其买回家,潜心学习研究。恰在此时,他又在《东望杂志》的封面上读到了一位东北军将领的题词:“我们何时能返回那美丽的田园?何时能慰我们的祖先于地下?又何时能救我喜爱的父老兄弟姊妹们于水火之中?”这题词犹如一支导火索,点燃了张寒晖心中对敌人的怒火,他几乎是在哭声中奋笔疾书,一夜间便完成了催人奋发、促人猛醒的哀婉悲愤的战歌——《松花江上》。据说,在创作中,他是以东北女性在坟前哭丈夫哭儿子的哭声为素材,将其改编成了曲调,似歌似哭,如泣如诉,感人肺腑。《松花江上》唱出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心声,唤起全国人民抗战的决心。一时间,响彻古城,传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这首歌激励了无数的革命青年奔向延安,奔向抗日前线。
之后,张寒晖任教于招收东北流亡学生的意存中学。随后,他便投奔革命圣地延安,担任陕甘宁边区文协秘书长,其间,创作了一批优秀的具有陕北特色的名曲,如《军民大生产》等。1946年3月11日,张寒晖因积劳成疾在延安去世,时年44岁。人们将其安葬于延安文化山上,并立下了“人民艺术家——张寒晖”的墓碑。2002年,陕西师范大学附中的师生,在校园内为张寒晖竖立了巨幅塑像,以纪念这位革命恩师。
时值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当我们再次唱起这首《松花江上》时,一定会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更不会忘记它的作者——人民艺术家张寒晖。(文:杜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