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名与字(17)

(2024-12-25 18:56:41)
标签:

文化

分类: 文化园地

15)与战争相关的人名

采诗

《史记·五帝本纪》云:黄帝“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注文曰“言教士卒习战,以猛兽之名名之,用威敌也。”这是以猛兽名显示威慑力、同时鼓励战士战胜敌人的取名方法。

古代社会,战争为国之大事,所以执掌军国大事的权贵家族的人名,往往也染上了战争的硝烟。春秋战国时代,是社会急剧变化时期,各诸侯国战争频频。公元前619年,狄君“鄋瞒”侵略齐国,接着又派兵进犯鲁国,鲁文公派叔孙得臣御敌。这年冬天十月的甲午日,叔孙得臣终于在咸地打败狄军,并俘虏狄将“长狄侨如”“虺”“豹”三人。正好他的长子出生,叔孙得臣便以战俘之名为儿子取名为侨如;后来又以战俘之名依次为另外两个儿子命名曰虺、曰豹。

以战俘命名,似乎是一种较为原始而古老的命名之法,在《左传》中我们还可以见到与战俘战役相关的人名。鲁桓公二年曾有这样的记载:早年,晋穆侯夫人姜氏,在“条之战”期间生下太子,因而就取名叫“仇”;太子的弟弟是在“千亩之战”期间出生,因此就取名叫“成师”。鲁定公八年又有这样的记载:鲁国之臣“苫越”生了儿子,于是就等待发生某种事情之后再取名,恰好这时阳州之战获胜,于是他就给儿子取名叫“阳州”。

早在西周时期,周人就创造了一整套的命名系统。随着封建宗法制的建立,命名不但有礼法在,且还有限制,而且命名被认为是一国大事,可以影响一国的安定。然而,到了春秋时代,周人的命名礼法似乎已经遭到破坏,比如晋穆侯为儿子命名曰仇、曰成师,就是对传统命名习俗的一种背叛,当然也就遭到了非议。晋大夫师服批评道:“奇怪的是国君竟这样给儿子取名字!因为命名是用来制定义法,产生礼节,并用礼节来完成政治……如果变更礼节和义法,那国家就将要发生乱事。”

笔者还可以举出一些与战争相关人名的例子来,这些虽是后来之事,但是,与晋人、鲁人以战俘、战役命名的习俗仍有传承关系。成吉思汗命名之来由是:其父也速该是蒙古尼伦部首领,他于公元1155年击败塔塔儿人,杀所获战俘两人,其中战俘首领名叫铁木真。此时,也速该之妻适逢生子,于是便以战俘首领之名为其子(成吉思汗)命名曰铁木真,以志武功。

《隋书·豆卢绩列传》云:“豆卢绩字定东,昌黎徒河人也。本姓慕容,燕北地王精之后也。中山败,归魏,北人谓归义为‘豆卢’,因氏焉。祖苌,魏柔玄镇大将。父宁,柱国、太保。绩初生时,周太祖亲幸宁家称庆,时遇新破齐师,太祖因字之曰定东。”

台湾作家三毛的大名陈平,就和战争有关。在《闹学记》序文里,三毛的父亲陈嗣庆曾这样说道:“我的女儿陈平本来叫做陈懋平。‘懋’是家谱上属于她那一代的排行,‘平’是因为在她出生那年烽火连天,作为父亲的我期望这个世界再也没有战争,而给了孩子‘和平’的大使命。”(xawb2018071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名与字(16)
后一篇:名与字(18)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