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与字(15)
(2024-12-23 19:40:42)
标签:
文化 |
分类: 文化园地 |
(13)话说小名
记事以来,不断有人打探我的名字(大名)是否就是小名。的确是。不过,我的小名与同村的同龄人“小毛子”“来富”“小呆子”“二狗子”相比,就文雅多了。这当然是拜有些文化的父母所赐。
其实,中国人乐于取小名的历史非常悠久,按清代著名学者、楹联学开山鼻祖梁章钜的说法,有文字记载的小名可追溯到春秋战国之前:“《庄子·达生篇》有祝肾,《列子·汤问篇》有魏黑卵。”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国人的小名绵延至今。不过,用21世纪“Q宝”一代的眼光看,古人的小名很土很俗。
那么,小名为何要以贱物或丑陋的字眼儿命之呢?各个朝代、各个地方虽有不同的解释,但“名字取得越丑陋越粗俗,小孩子越能顺利健康成长”之说恐怕是最主要的因素。《汉书·高祖纪》:“俗呼老大每为阿负。”而汉武帝第一任皇后陈阿娇之“阿娇”,就是陈皇后的小名,至于她的大名怎么称呼,史无记载。西汉一直延续至唐朝,人们起小名都习惯以“阿”打头。比如“老骥伏枥”的曹操,小名叫“阿瞒”;“夜袭荆州、斩杀关羽”的东吴名将吕蒙,其大名也是由小名“阿蒙”而来;刘备的儿子刘禅,小名“阿斗”。这“阿斗”可有的说,后来成为了“扶不起”的代名词,可谓家喻户晓;南北朝梁的开国皇帝萧衍称自己亲弟、临川王萧宏为“阿六”;唐明皇李隆基小名也叫“阿瞒”,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一曰:“玄宗,禁中尝称阿瞒,也称鸦。”看来,历史上小名叫“阿瞒”的男人都很了不起哦!南宋文人刘昌诗注意到了古人小名以“阿”字起头的现象,其史料笔记《芦蒲笔记》卷一“阿字”条谓:“古人称呼每带阿字,以至小名小字见于史传者,多有之。”这种称呼除了给人以亲切感外,还有其他原因吗?清代文学家、史学家赵翼对此进行了研究,其史料笔记《陔馀丛考》卷三十八“阿字”条谓:“俗呼小儿名,辄曰阿某,此自古然……各处方言不同,而以阿呼名遍天下,无不同也。”
魏晋南北朝以后,小名用“奴”字煞尾又多了起来。西晋大富豪石崇小名“齐奴”,《晋书》说他“生于青州,故小名齐奴”;元代史学家陶宗仪《说郛》卷十一称,西晋文学家、古代四大美男之一的潘岳小名为“檀奴”;还有东晋著名政治家谢安的弟弟谢石小名是“石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叫“寄奴”;陈后主陈叔宝小名曰“黄奴”;而隋文帝杨坚的父亲杨忠小名是“奴奴”。到了唐代,诗仙李白也来凑热闹了,给女儿取小名叫“明月奴”;而奸相李林甫的小名则是“哥奴”……小名取“奴”是什么意思呢?之前觉得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一度统治汉族,汉人以“奴”命小名,包含着被“奴役”的意思。后来,看到大唐许多名人的小名也以“奴”煞尾,才知理解有歧义或者偏差。《辞源》注释“奴”为“自己的谦称”或“对人的鄙称”,这似乎跟人的小名沾不上边。也许正如近代史学家解释的那样,用奴煞尾取小名,可能就是长对幼的一种昵称。当然,“奴”小名的兴起,肯定也与异域文化的进入有很大关联。
宋朝开始,就鲜见以“奴”煞尾的小名了。大概是受重文抑武思想的支配,文人骚客取艺名好用“子、翁、老、叟”等字,但给儿女起小名却喜欢以贱物或丑陋字命之。对此,北宋文学家欧阳修道出了原因。宋佚名《道山清话》谓:“一长老在欧阳公座上见公家小儿有小名僧哥者,戏谓公曰:‘公不重佛,安得此名。’公笑曰:‘人家小儿要易长育,往往以贱名为小名,如狗羊犬马之类是也。’闻者莫不服公之捷对。”欧阳修拿僧哥与狗羊犬马等相提并论,弄得那位好打听别人小名的长老羞愧难当。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三十称王安石小名叫“獾郎”:“王荆公之生也,有獾入其室,俄失所在,故小字獾郎。”梁章钜《浪迹丛谈》卷六“丑名”条还列举了许多有小名的历史名人,并称“古人以形体命名,如头、眼、耳、鼻、齿、牙、手、足、掌、指、臀、腹、脐、脾之类皆有之。至以畜类命名,尤古人所不忌。”
如今,给孩子取名成为家庭中的重要事情,长辈们煞费苦心、搜肠刮肚,讲究什么形、音、义,请大师、翻《辞海》,总想把肚子里墨水都凝聚在这一两个字上。其实,名字只不过是一个人 的符号而已,历史上诸多成就了一番大事的名人又何曾被丑陋的小名羁绊呢!(文:赵柒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