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旅游关乎终极幸福

(2024-10-24 19:54:32)
分类: 书摘书荐


这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荐的书。在《活着,走着想着》一书中,阿成、毕淑敏、鲍尔吉·原野、荆歌、洪烛、韩石山、王小妮等99位作家、诗人、学者、编辑、画家、摄影家,以及职业旅行家,用简短的篇幅、洗练的文字,描绘了他们在各地旅行中的所见、所思。

这些宝贵的描述与思考,或给我们诸多启发。不过,深层次看来,旅行这事,不是简单的眼观天地、思考成文的自我陶醉,也不是所谓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功利取向,而是关注人生终极目的——幸福。

早在2011年,联合国大会第66/281号决议就提出:幸福是人的一项基本目标,追求幸福和福祉是全世界人类生活中的普世目标和愿望。如何实现幸福?尽管众说纷纭,但有一项指标是公认的、是世界各类幸福指数都共有的,即时间使用。我基于中国人的长期研究也发现,经常参加旅游休闲活动的人,平均主观幸福感得分远远高于不参加旅游休闲者;参加休闲活动的频率,与其主观幸福感呈现出明显的相关关系,即参加休闲活动频率高的个体,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平均而言较高。道理很简单,长期困于工作,人就失去“营养”,枯萎了。人生之本质,呼唤多彩,拒绝单调。同一种状态的时间长了,不可避免遭遇“边际效用递减”——这就好比享受美餐,第一次吃阳澄湖大闸蟹,倍感欢欣;第二次吃,感觉次之……连续一周吃蟹,你的胃口还可以承受么?

当然,对于旅游,有一个广为流传且屡被误读的故事:一位富翁在海边旅游,偶遇一位晒太阳的慵懒渔夫,就建议他说:“如果你每天多钓一些鱼,逐渐积累,你也可以成为富翁。”渔夫问:“为何要成为富翁?”说:“可以像我这样,随心所欲地到处旅游,包括到海边享受阳光、沙滩。”渔夫回答说:“我不是正在享受阳光、沙滩吗?”很多人以为,所谓的幸福就是渔夫那样的休闲,以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生活肯定幸福。这种观点大错而特错。恰恰是在写完这首诗的两个月后,海子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实际上,上述故事中,渔夫与富翁所说的不是同一个层级,境界大异其趣:旅游与生计,是不同的,幸福度也判若云泥。

当今,谈论幸福的人很多,可是,真正理解幸福的寥寥。我曾多次强调,真正的幸福是来自于享有而非拥有。不少人“以命搏钱”,花季年龄或花样年华之际,就凋零了。这是因为他(她)们误把拥有当享有。有时候,二者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拥有越多,享有越少。有个故事说的好:一个中国人,一辈子都在辛苦工作、存钱准备买房,等买到房之后,不久却去世了;一个美国人,一生都在负债生活,却活得丰富多彩,去世之前,恰好将债务还掉。前者期待拥有,后者却是在享受。从而,如果将旅游及其他各类休闲活动在你的人生目标中排在较前的位置,以享有人生的态度处之,人生的幸福感将大大增长。反观《活着走着想着》一书,它不同于一般的泛泛介绍旅游景点和观感的俗套,而是各取一点、各有所思,每篇短文都是一景。看了这些文字,实际上也是一种旅游,是一种思考,它可充实和提升我们的旅游体验。这好比同样游览长城,普通人只是眼观景色、感叹其雄伟;本书的作者多是巨匠大家,他们会多提文化,多些思想,自然也就多点味道。

《活着,走着想着》,王晓璐、张翼、程远/编著,春风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文:刘正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