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酒香(12)

(2024-09-27 21:14:56)
标签:

文化

分类: 文化园地

12)金樽清酒尽余欢

李白既是诗仙,又是酒仙,他的豪迈之情主要出自于酒:“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而酒带给他的则是“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能让他获得真知和启示。而此中况味又很难与别人分享,因此讲:“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所以他从心底里崇尚喝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由此也就形成了他的生活常态,诗要借酒兴,而酒又可壮诗情。对于他,诗与酒俨然成了互为依存的共同体,缺一不可。

有关李白喝酒的传说有很多,最著名的就是“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了。这种级别的待遇,恐怕翻遍五千年历史,也没有第二个人能够享受得到。但是李白就是李白,他不会因此而诚惶诚恐,因为他的诗足以与之匹配。他在醉意中的一蹴而就,一幅盛世的美景便铺满了人间:“云想衣裳花想容”“一枝红艳露凝香”“名花倾国两相欢”,醉意为李太白营造了如仙的意境,酒气更使他发挥出了卓越的才情。

李白的诗一向以飘逸豪放著称,不受传统的约束,率性而为。正如他在《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一诗中所写的:“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一个“狂”字,将他狂放不羁的性格表露无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宛如是他专门给自己的那种狂态点缀的注脚。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忠孝仁义,倡导中庸之道,由此形成的价值取向则是“爱君忧民之心,经国匡世之略”。但李白却不然,他始终坚持我行我素,完全冲破了那种大众人格观的平庸,最终成了一个极其个性化的诗人。他敢爱、敢恨,敢喜、敢忧,他的一切似乎都是在和中庸之道做对抗。

然而,正是那些“肆无忌惮”的作品,反而讴歌了那个时代的繁荣和昌盛。因为“百无禁忌”,所以李白既敢于“天子呼来不上船”,又能“凤歌笑孔丘”。唐朝就是这样,在它并不强调主流意识的情况下,意外地丰富和完善了自己的文化。这种多元的文化土壤,则成了诗人们尽情欢歌的舞台,而李白就是其中领唱的歌者,只是“长风破浪会有时”并不是他的全部追求,他似乎更钟情于“对此可以酣高楼”的那种心意状态,所以他会说:“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惬意而超然。

显然,诗是李白的生命,而酒则是他的招牌。他寂寞的时候要喝酒:“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哪怕是“举杯消愁愁更愁”;他高兴的时候要喝酒:“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他独处的时候也要喝酒,“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自赏自鉴,意浓味甜。当高朋满座的时候,他更要喝酒。

天宝十一年(752) ,李白与岑勋一起到嵩山的颖阳(今河南登封) 山居拜访元丹丘,三位友人登高宴饮,李白写下了《将进酒》。他说滚滚黄河之水,从天而降,人生苦短,青丝染霜,很快就两鬓斑白,所以人生得意、快乐的时候,一定要开怀畅饮,不要停杯问月,空留遗憾在心里。千金散尽,总会失而复得,但青春年华如水奔流,必须要好好珍惜。在这首诗的最后,他将“万古愁绪”化为一杯浓香烈酒,饮之思之,酣畅淋漓。他那种强烈的生命意志和人生喟叹就这样消融于酒里,寄寓于诗中。

这就是李白,无论寂寞或开怀,都以酒入心,用酒神的自由、奔放浇铸了多彩的诗篇。

然而,唐朝的气度和酒量,似乎在李白之外,还有许多佐证。那些诗名和酒名一样盛传的人们,都对酒充满了感情:“葡萄美酒夜光杯”“痛饮狂歌空度日”“有酒不饮奈明何”“子酌我复饮,子饮我还歌”。

其实,酒中乾坤,一半是真睡,一半是装昏。醉眼看人生,常常更能看到人间百态,亦真亦假,如梦如幻,云里雾里,才能在这虚幻之中找到些生活真实的感受,释放出难得一见的激情。所以,白居易说“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

在我们心中,大唐全盛时期的美酒是最令人迷醉的,盛唐诗人的醉态也是最令人心动的。大唐以前的酒似乎还不够醇厚、清爽,诗人的醉意似乎也还不够从容、酣畅,而盛唐以后的酒,其中又有太多越来越浓的辛酸和苦涩,诗人的醉中也就有愈来愈深的无奈和悲凉,“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唯有盛唐的诗人们,能自如地挥洒春风般华美芬芳的诗笔,酣畅淋漓地书写他们生命中的沉醉。(xawb2018030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酒香(11)
后一篇:酒香(13)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