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教有方(12)

(2024-08-12 16:10:50)
标签:

教育

分类: 家教角

11)苏洵教子

唐宋八大家里,苏家占了三席。天赋肯定有之,但苏家掌门人苏洵的教育方法绝对也有高明之处。苏洵二十七岁才发奋读书,之前贪玩成性。苦读两年后,儿子苏轼出生,再两年苏辙出生,这两兄弟顽劣不已,让大苏(与儿子相比,苏洵自然为大)头痛不已。

正想用功的大苏,时时遭到两个小小苏的干扰,苦不堪言。大苏用尽了办法,费尽了心机,无奈,两个儿子太随自己了,难不成也要到二十多岁才安心读书?苦思冥想之后,他终于想出一条妙计:当两个儿子在玩闹时,他就躲在一个他们看得见的角落看书,并装作鬼鬼祟祟的样子。两兄弟好奇,觉得老爸偷偷“玩的这个游戏”肯定好玩,于是跑过去看,大苏故意慌慌张张地把书藏起来。兄弟俩就想方设法地偷大苏的书看,在书里找“好玩”的东西。而大苏让兄弟俩“发现”的书,肯定是好玩的有趣的,久之,小小苏渐渐都迷上了读书。

这倒要归功于苏洵的顽童秉性,他太了解孩子了。他们天性好奇,你越是神秘,他们越是要一探究竟;你越是不让看,他们越是想看。苏洵顺势而为,挖渠引流,不强迫,不说教,稳稳当当地把孩子们引进文学的殿堂,培养出儿子们的读书兴趣,造就了文化史上的奇迹。

这个成功的家教法阐明了一个道理:很多事一定不能强迫,要有耐心。而且起点非常重要。人生的起步、源头上,培养出好习惯,以后要省心省事很多。这一点,苏轼兄弟的成功便是佐证。

对于自己教育的成功,日后的苏洵很得意。然而,那时候以教育名世的是孟母、岳母等严母,所以,像苏洵这种近似于嘻哈风格的教育方式是没有可能和机会写成专著的,否则就可能领先西方的诸如《蒙特梭利教育法》之类很多年呢。在《名二子说》中,苏洵说,车轮、车辐、车盖、车轸,对于一辆车来说各有用途,缺一不可。而车轼则似乎是作用不大,可有可无。可是,一辆车如果缺了“轼”,也就不能称为完整的车了。“轼”是车前横木,这根“横木”有时过于张扬显露,这是苏轼的性格。苏洵怕他才高遭妒,所以取字为“子瞻”,意思是要他瞻前顾后,小心点。对于小儿子苏辙,苏洵比较放心,取名为“辙”,字“子由”,意思是让他跟着别人走。虽然“辙”不像“轼”那样引人注目,却也不易遭人嫉恨,所以苏辙活得比苏轼安稳。

由此可见,苏洵的慈父式教子方式不是偶然想出的,而是来自于他对孩子的了解,并且通达人性,不急功近利,不扭曲孩子的天性和个性。他因势利导,适度控制,张扬者任他为“轼”,沉稳者随他为“辙”。有老苏的睿智,才有苏门的传奇,为父母者,可以借鉴也。(文:董改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