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有方(1)
(2024-08-01 16:07:18)
标签:
教育 |
分类: 家教角 |
(1) 家训的作用
家训是指历代家长为教育子孙专门撰写的训导之词,诸如家诫、家范、家规、家书等等。它是古人向后代传播修身治家、为人处世道理的最基本方法,也是我国古代长期延续下来的家长教育子女的最基本形式。
宋代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视家训的朝代之一。在两宋141位宰相中,可考为“官二代”的有62人,其中53人是科考出身,占85%。当时,绝大多数的官宦子弟必须跟平民子弟竞争,如果科举及第,还得复试一次,要求比平民更严格。所以,宋朝的士大夫家庭有更深切的危机感,如果子孙不肖,便会在竞争中被淘汰,因此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在此过程中,家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宋代家训很多,其中士大夫的家训尤其多。如范仲淹《义庄规矩》、包拯《家训》、陆游《放翁家训》、赵鼎《家训笔录》、叶梦得《石林家训》、赵鼎《家训笔录》等。还有很多人善于以历史上的人、事为榜样教育子弟,如孙景修《古今家戒》、司马光《家范》、方昕《集事诗鉴》、刘清之《戒子通录》、董正功《续家训》、吕祖谦《少仪外传》和《家范》等。
教育是家训的内核,对于维持家族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宋代大儒朱熹即在《家训》中指出:“有德者虽年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虽年高于我,我必远之。”从中可以看出朱熹对德的重视程度。在朱熹看来,重视道德修身就如同“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不可不慎哉!”
被朱熹誉为“天地间第一流人物”的范仲淹所制家训是一篇《百字铭》:“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过境。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礼仪勿疏狂,逊让敦睦邻。敬长与怀幼,怜恤孤寡贫。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字纸莫乱废,须报五毂恩。作事循天理,博爱惜生灵。处世行八德,修身奉祖神。儿孙坚心守,成家种义根。”朗朗上口、通俗易记,至今仍在教育和影响着范氏后人。他的几个儿子均能遵从父训,尤其是两度出任宰相的范纯仁,《宋史》载其“自为布衣至宰相,廉俭如一,所得奉赐,皆以广义庄。”
包拯的家训仅有37字,但字字凛然、句句铿锵,读之,刚正之气扑面:“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在那个宗法社会里,被开除族籍、死后不得葬入祖坟可谓是奇耻大辱,包拯划此红线,对子孙施以高压,可谓是用心良苦。
北宋欧阳修的著名祭文《泷冈阡表》,生动地记述了母亲郑氏对自己的教育,其内容可谓是一篇感人的慈母家训。表文开头,欧阳修记述说,父亲去世后母亲“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接着,欧阳修回忆起母亲以父亲为榜样教育自己的往事。母亲告诉儿子,父亲具有“廉而好施”“不使有余”,不受钱财拖累的品质。之后,母亲又以父亲的“心厚于仁”来教育儿子努力践行:对父母,“养不必丰,要于孝”;对他人,“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殷殷教诲令少年欧阳修“泣而志之,不敢忘”。在表文中,欧阳修又谈到母亲的家世和品格。出身“江南名族”的母亲,“恭俭仁爱而有礼”“治其家以俭约”。当家境富裕后,她持家依然“不使过之”,并告诫欧阳修“吾儿不能苟合于世,俭薄所以居患难也。”当欧阳修被贬为夷陵令时,她依然“言笑自若”地对欧阳修说:“汝家故贫贱也,吾处之有素矣。汝能安之,吾亦安矣。”这是一个出身名门的母亲的俭朴与豁达。父亲去世时欧阳修才4岁,正是母亲的教诲深深影响其一生的为人和为官。(文: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