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里的童年趣事
(2024-05-20 21:40:58)
标签:
善思则明 |
分类: 诗画 |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描写童年趣事的作品俯拾皆是,每每读来,让人忍俊不禁又兴味悠然。
宋代诗人范成大在田园组诗《四时田园杂兴》中写道:“雨后山家起较迟,天窗晓色半熹微。老翁欹枕听莺啭,童子开门放燕飞。”生性好动的孩童一旦醒来,就再也睡不着了,起身开门,让栖息梁上啾啾作语的燕子早些飞向雨过天晴的蓝天。诗人把儿童向往明媚春光的欢跃情态描绘得活灵活现。
唐代诗人白居易《池上》一诗,却描写了孩童的另一面:“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将“偷莲”小孩的憨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同样是写偷瓜摸枣,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只廖廖几个字,便将小儿的童真一展无余:“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其实,在古诗词中,描写童年趣事最多的是放风筝、捕知了、钓鱼、捉蝶等——清朝诗人高鼎的《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诗人袁枚的《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震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唐代诗人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在所有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中,我最喜欢李白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以及吕岩的《牧童》。前者表现的是幼年男女一起嬉戏的场景,至今仍被广泛应用的成语“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皆出自此诗。而《牧童》中,最为绝妙的是“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两句,把牧童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这些古诗词语言浅白,读来朗朗上口,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读之,不禁勾起人们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文:聂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