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那山
(2024-02-10 21:42:19)
标签:
善思则明 |
分类: 散文选 |
飞机上俯瞰的山,并未觉得雄峻和巍峨。从机舱的窗口望下去,那掩映在一簇簇雪白的云下面的,一片片,黛青色的连绵起伏的小丘便是了。等下了飞机,换乘了火车,才算真切地看见了这山。
生长于平原的人,对山的理解并没有具体的印象。以为山要么奇峰兀立,怪石嶙峋,要么青山绿水,山水相依。但顷刻间,那山便真实展现在眼前了。
火车一路都在不知不觉地爬坡。速度慢了许多,便更有机会细细体味窗外这山的景致。火车艰难地蜿蜒在山与山的缝隙间。远见,一座高大的山峰正迎面而来。山势异常陡峭,一切都是原始自然的状态,各种高的、矮的、深色的、浅色的灌木野草密密地交杂在一起,包裹了整个山体,不留一丝空隙,满眼尽是苍翠。距离近了,需尽可能仰着脖子才能看清峰顶的景物。突然发现,在看似高不可攀的绝壁崖顶处竟然还有一所房子建在那里,却不知为何人居住,着实令人惊奇。未等细想,眼前蓦然一暗,车已钻进了山中的隧道。过了许久,又陡然明亮。阳光瞬间照进来,格外刺眼。再寻找那座山峰时,已经只是一个背影了。
不经意向下俯瞰一眼,才知道此时已经是在另一座山的山顶了。远处的群峰都氤氲在阵阵雾霭之中,若隐若现。脚下,两山之间围成一条狭长的山谷。幽深的谷底,林木繁密,一条细细的溪流穿梭在乱石间。几座简陋的民房散落在水边、山脚。青石的墙、灰色的瓦,没有院,更不需要门。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四周重山环抱,谷深林密,看不见通往外面的道路。远远望去,似有鸭犬追逐,孩童嬉戏其间。在这深山幽谷之中,竟有一个如此的生活所在。直教人感叹,无论在哪里,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家……
越往前行,山势越发险峻。火车爬行在一座座峰顶之间,又将一座座更高的山抛在了身后。窗外,那些在脚下蔓延开去的山丘更给人恍若置身于九天之上的感觉。
有人说,人生就像一次旅行,在乎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的确,人生旅途中所有人都有一个相同的目的地,只是沿途的风景各异罢了。正如眼前的这山,在谷底时仰望峰顶,只觉无限神奇,几多向往。想那奇峰异径处,只应是道君神仙的所在。而转眼之间,又在另一处峰顶向下俯瞰。顿觉又是天上人间。那脚下的陋室简居,清贫平淡,或许就是世外桃源。其实这只是一次旅行,当目的地到达时才发现,山就在那里,从未改变。有峰就有谷,有隧洞的黑暗也有阳光灿烂。当命运无可改变时,便随遇而安。一切皆在自然。
佛家讲,人生有三重境界。一重者,“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或为未谙世事的懵懂少年,或为久居山野的村夫莽汉。眼中自是纯净无暇,一切皆为本真。二重者,“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历经了世事沧桑,看惯了世态炎凉。心中的热情逐渐被冷漠填充。用疑惑的眼神审视世间一切。沉沦迷失在真与幻、假与善的漩涡里。这无疑是人生最大的悲哀和无奈。但这种彷徨和迷茫的境况却困住了最多的人。很多人一生只能纠结痛苦地活在这种境界里。
这第三重便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种洞悉世事后的返璞归真,也是人生积淀下的无欲无为。达到这至高境界者,要么修炼成真,已“得成正果”。抑或只能是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老先生了。佛家的一句禅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便给这种境界作了最好的注解。
车依然在艰难地向前行进着,窗外的景致换了又换,只是这观景的人依然如故。终点还在远方,目及之处又一座山临近了……
哦,那山。【文:(河北)郭孟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