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谈(70)
(2023-12-03 18:00:40)
标签:
善思则明 |
分类: 学习园地 |
(70)一言九鼎本非一诺千金
一直敬慕那种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言出必行、掷地有声的大丈夫。可是,无意中翻看“一言九鼎”的出处,却发现一切全不是那么回事。
成语“一言九鼎”出自《战国策》,这本书开篇便是“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仔细往下看,这个以一己之言保住九鼎的人叫颜率。据说,周王曾制九鼎,象征天下九州都归其管辖。九鼎是王位的象征,谁拥有它,谁就是天下的盟主。到了战国时期,周王室的威信越来越低,已失去了对诸侯的影响力,但周王还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他一直保存着这传世的宝贝——九鼎。
此时的秦国已变得日益强大,很想拥有九鼎来号令天下,于是秦大兵压境,要向周王索要这一宝物。周王当然不想交出宝鼎,可又没有实力与强秦抗争。这时,颜率就隆重登场了,他对周王说,“我们可以向齐国借兵,理由有三:一是齐国比较强大;二是齐与秦中间隔着好几个国家,秦国就算想报复,也不好动手;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齐国也想要九鼎。”无计可施的周王只能是“死马当活马医”,派颜率到齐国借兵。
颜率拜见齐威王说:“秦国想要强抢我们家的鼎,我们家贫国弱,看来这鼎是保不住了,不过这么重要的东西,怎么也不该落入秦国的手里啊,我们大王觉得,与其将九鼎给无道的秦国,还不如送给强大的齐国,大王如能派兵去解周君之难,这镇国之宝就归您了。”齐威王听了大喜,立即派大军前往援周。
当时,齐国与秦国国力不相上下,秦军不想与齐国正面交战,只好放弃强取九鼎的想法。赶走了秦国,齐国就向周国要鼎。周王发愁了,不知如何是好。于是,颜率再次跑到齐国,对齐威王说:“周王派我来通知您去取九鼎,不知道您打算走哪条路呢?”齐威王说:“从北边的梁国借路去吧。”颜率说:“我听说梁国早在您必经的路上埋伏好了,如果从那里经过,非被他们抢去九鼎不可。”齐威王说:“那从南边的楚国走吧。”颜率说:“哎呀,楚国早打算要九鼎了,他们岂能轻易放行?”
这回该齐威王发愁了。颜率见状,接着说:“九鼎不像小东西,用胳膊一夹,快马加鞭就到齐国了。它可是九州的象征啊,想当年我们从商殷迎接九鼎的时候,每个鼎都是用了九万人保驾的,九个鼎足足用了八十一万人。另外,还有同样数量的人沿途唱歌跳舞,照顾护鼎者的餐饮行宿。现在大王也要迎接九鼎,一想到大王您要张罗这么多人,还要走这么远的路,我就为大王担忧啊!”齐威王虽然很不高兴,但发现自己确实还没有足够的实力取回九鼎,也只能不了了之了。
这样看来,这个一言九鼎的人并不是一诺千金的伟丈夫,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践行诺言,他不过是在各国的微妙关系中钻了个空子,用了借刀杀人之类上不了台面的小计谋,再凭着三寸不烂之舌、一通忽悠而已。
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有些“铮铮铁骨”的汉字也会堕落,会变得猥琐;而有些原本“不太光彩”的汉字也会变成褒义词。不变的是汉字的外形,附着在其上面的意义,就都是人为的了。(关鑫xawb2018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