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汉字谈(25)

(2023-10-09 20:40:29)
标签:

善思则明

分类: 学习园地

25)说说书和信

在我国古代,“信”字表达的是人不是物,指送信的人,而并非信件信函的意思。这里的送信人含义较广,既包括递交函件、传递消息的人,也包括外交使臣。

《史记》:“说楚王发信臣。”《世说新语·雅量》:“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古乐府诗句:“有信数寄书,无信心相忆。”《资治通鉴》:“宜急追信改书。”《越绝书》:“越绝粮,使素忠为信,告祟于吴。”以上的“信”都是指使者,即送信人的意思。上文中的“书”指的是今天意义上的信。

既然古时“书”是信的意思,那么古代的书一般又是用什么来表述呢?我们知道,古代的“书”是刻在竹片或木片上的,刻在竹片上的书叫“简”;刻在木片上的书叫“牍”,这里的“简” “牍”以及把它们装订在一起的“册”就表示古代的书。

古人写信,一开始写在木板上,写信的木板长约一尺,故称“尺牍”, “尺牍”便成为古代书信的代名词。为了与“简牍”区别开来,人们把作为书信的“尺牍”叫作“检”,在“检”上签字称为“署”,现在的“署名”就是由此而来。有的“检”上还有一块凹陷的装饰叫做“函”,今天“信函”“函件”即由此而来。

至于“信”字演变成物,成为一封信的信,则是近现代的事。 (刘鹏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汉字谈(24)
后一篇:汉字谈(26)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