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汉字谈(11)

(2023-09-24 16:48:54)
标签:

善思则明

分类: 学习园地

11)“褴褛”不是破衣服

很久以来,人们总喜欢用“衣衫褴褛”来形容衣服破破烂烂。可是,细究“褴褛”,却是一种服装。

清翟灏《通俗编》卷二十五《服饰》释褴褛道:“《左传》:‘筚路褴褛’。《方言》:‘凡人衣被醜敝谓之褴褛。’《小尔雅》:‘布褐而紩之,谓之褴褛’。《说文》:‘褴,无缘也;褛,衽也……’《玉篇》,衫破貌。”在这里,《小尔雅》说的“褐”有两种意思,就用料来说,一是粗衣、粗布衣;一是枲衣,即麻衣。就服者而言,辞书释文:“贱者衣褐,因亦称寒贱之人曰褐。”但是无论是麻衣、粗布衣,还是寒贱之人,也未必就是穿破烂的衣服。“紩”是缝,把粗布缝起来成为衣服,就是褴褛。《说文》对褴褛的解释至为明确,褴是无缘,就是没有加边;褛就是衽。衽有多种含义,这里指衣襟。然而,到了南梁大同九年,即公元543年,顾野王撰《玉篇》时,“褴褛”一变而为“衫破貌”,穿的衫子破了的样子。

翟灏《通俗编》所引用的关于褴褛的使用和解释以《左传》为最早。《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栾武子和彘子的对答。栾武子曰:“……训以若敖、蚡冒,筚路褴褛,以启山林。箴之曰:‘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不可谓骄。”事实上,楚国先君进行的是一种君王礼仪,因此,即使再简朴,再怎样舍去奢华,也不可能就穿着破烂的衣服,把自己打扮得如同叫花子吧!

清邹汉勋《读书偶识》卷第十引西汉杨雄《方言》说:“……以布而无缘,敝而紩之,谓之褴褛……”在这里,关键是“敝而紩之”四字。按词书,“敝”有数义,其一为“坏也。”紩是缝的意思。可见,“敝而紩之”就是衣服坏了立即就缝纫起来,缝纫后,就不再是破烂的衣服了。所以,即使说某人“衣衫褴褛”,按照古人的意思,也就是衣衫坏了,或者是割破了、挂烂了、被火烫烧了一个洞眼。即使是旧的不加边的衣服,说它“褴褛”,也是指这衣服曾经缝补过,而非破烂衣服。

褴褛也叫襕衫,明代士子还在穿着。清初剃发令下,同时严敕易服,严禁方巾大袖。襕衫自此很快退出中国服装领域。(文:韩健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汉字谈(10)
后一篇:汉字谈(12)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