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谈(3)
(2023-09-15 21:23:30)
标签:
善思则明 |
分类: 学习园地 |
(3)
“字”在上古时代,是“生孩子”的意思。与今天文字的“字”一点关系也没有。
“字”算是一个古文字化石,从古到今,它的字形都没有多大变化,是一座房子里有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的样子。“字”的本义就是“生孩子”。《说文解字》曰:“字,乳也。”《广雅》:“字,生也。”这种解释非常明了。《山海经·中山经》:“苦山有木,服之不字。”意思是这里有的最好中草药,服用之后可以不生孩子。《汉书》:“六畜遂字。”颜师古注:“字,生也。”颜师古老先生如果不说明一下,恐怕还真有人以为六畜也会写字哩。《论衡·气寿》:“妇人疏字者子活,数乳者子死。”这大概算是最早的少生优生之说吧。
值得说明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来“字”又有了引申义——“怀孕”“出嫁”等义,曾有人把《易经·屯》:“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的“字”解释为“怀孕”,显然非常不妥。笔者认为还是解释为“出嫁”较为合理。“字”作“出嫁”讲在现代文学作品中也偶有应用,茅盾《动摇》:“甚至于说,待字的大姑娘,也得拿出来抽签。”这里的“字”肯定是“出嫁”之义而不是“生孩子”或“怀孕”之义。女子出嫁曰“字”应源于《礼记·曲礼》:“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
既然“字”最初是“生孩子”之义,那么古时文字的“字”又是用什么代替的呢?是用“文”,在古代,“文”不当文章讲,而当文字讲。
古代的“文”是今天的“纹”字之义。《说文解字》曰:“文,错画也。像交文。今字作纹。”古人纹身、画图都叫“文”。因此,古代的“文”就是今天的“字”,甲骨文、金文、篆文、说文解字、分文析字等,都是此意。《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为武”、《后汉书·张衡传》:“饰以篆文”、还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距洞数百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这里的“文”都是“字”的意思。
那“字”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当今天的文字之义讲呢?《说文解字·叙》中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像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相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通书·六书略》:“像形、指事,文也;会意、谐声、转注,字也。”由此可以看出,“字”当“字”讲之义,是从“文”字里“生”出来的,也正像有些人说的,古时单体叫文,合体叫字。在先秦时期,“文”字就有“字”之义了,而“字”到了秦朝才有今天的“字”之义(文:刘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