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的故事(72)
(2023-05-26 18:54:13)
标签:
善思则明 |
分类: 散文选 |
(72)小哥俩打渗井
郝景望
关中传统民居屋檐有着向内聚拢的格局,为了方便收集雨水,民间曾经流传有“财(雨水)不外流”的说法。到了多雨的年份,为了避免房屋被雨水淹坏,关中人家里很多都挖有渗井,井口压着一块“磨盘子”。如果不仔细观察,还发现不了那是渗井。
渗井,实质就是一个加盖的竖直深洞,雨水就从盖子上的小窟窿排入地下。渗井的洞口大小跟水井口差不多,深度一般比水井浅,以能穿透第一层“石棚”(方言:地下岩层)向下稍微深一点,方便雨水渗走就行。
“挖渗井”关中人习惯叫“打渗井”。打渗井的师傅必备一个简易“辘轳”,以及绳子、铁锹、铁锨、软桶、小铲子等工具。多年前的打渗井师傅们,压根不戴自我防护的安全帽,打井时如果听见上方有响动,就立即背贴渗井壁,急忙把铁锹斜着举过头顶,铁锹另一头搭在渗井壁,如果掉下来东西,掉物会沿铁锹落下,用这个简单动作保护头部的安全。
记忆中,堂哥跟我有过一次打渗井的经历,我体验了打渗井的艰难,也分享了这种劳作特有的快乐。那是在我上小学三年级放暑假时,伯父家准备请人打渗井,堂哥让我求伯父,由我俩完成这个差事。伯父是一位非常开明的老人,他问我们两个十几岁的孩子怎么要挖井,堂哥说我俩自己干,就可以省出钱来买电池,大家就能敞开听收音机。伯父说那你们就试着打吧。
伯父叮嘱了我们打渗井的诸多要领,然后带我俩去邻村打渗井师傅家,借来了辘轳等工具。在家里院中选定打渗井的地方,堂哥和我就干开了。刚开始挖比较简单,我俩用了半天工夫,就挖到约一人深。当井里只能容纳一个人时,就需要用辘轳绞土,挖井的进度也慢了下来。堂哥和我轮换着下去挖土,我们把小收音机也带到井底,听着节目干活也就不那么累了,只是很快,地下没有了收音机信号。我俩挖到天黑停工,第二天再接着挖。
渗井越来越深,越深土质也越坚硬难打。头顶的天空越来越小,我们越干越累,狭小的渗井也让人感到四肢活动受限,刚开始的激情也在降低。年龄长的堂哥就开始下井挖,我在上面绞土。渗井下边也逐渐暗了下来,堂哥就让我搬来柜子上的方镜子,把太阳光反射到井底,以利于挖掘。我举着镜子,看见明晃晃的阳光照亮了渗井,觉得特神奇。我举得时间久了,觉得胳膊比挖土还累,我就让堂哥上来,自己顺着渗井壁的脚窝再下去挖土。这时候井底的土已很干,而且特别硬,我使劲地用铁锹挖,手上都磨出了血泡。挖了三四天,突然我看到铁锹头冒起了火星,堂哥在上面高兴地说这是挖着“石棚”了,伯父说过,挖过“石棚”,渗井就快打好了。堂哥再下去挖,多半晌时间过去,坚硬的石棚终于被挖透了。继续再挖了2尺,深渗井就大功告成了。堂哥从渗井里上来,整个人是灰头土脸的,双手也满是血泡。
伯父回来,看见挖成的渗井,直夸我们俩小伙子长大了。伯父用砖块在渗井口砌了一个圆圈,再把一个石磨盘小心翼翼地挪到了砌好的井口,然后用石锤子把周围砸瓷实。这样,用了一个礼拜的时间,渗井整个就算完工了,我们哥俩的心里也充满了成就感。
渗井除了渗水的功能,也是我们玩耍的地方。小时候我们经常把一大堆布条连起来,绑个小棍横在墨水瓶上,做从渗井口“吊水”玩的游戏。我们还听老辈人讲过,民国十八年时,老天不下雨,有人还刨开渗井盖取水,救活人畜的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格局的改变,下水管道的铺设等,渗井也就慢慢消失了。(xawb2018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