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井的故事(48)

(2023-05-01 22:01:53)
标签:

善思则明

分类: 散文选

48)看井记

一九六九年初,十六岁的我提前从学校毕业,回生产队务农。队长安排我看井浇地,这显然是一种照顾。很多人都希望干这活:一是不需听铃声出工,时间可自由安排,二是工分(报酬)固定,阴天下雨照常算出勤。我们队上机井有十几口,每口井都安排两人看管,大多是一老一少。

所谓看井,一是要保证水车的正常运转,二是要管理水流,按计划灌溉。这就要时不时地巡渠,看有没有地方漏水,地是要一畦畦浇的,得到地里巡视,一畦浇完改水到另一畦。因此,井上不能离人。

才开始看井,给我安排的搭档是一个姓周的老人。我们拉上所需设备,去指定的井位,先在其他人的帮助下安好井管,架上水车,接通电源,等水车出水后,就忙着给自己打窝:盖看井房。看井是昼夜不能离岗的,因此必须有个避风遮雨又防晒的窝棚。就近选个地势较高的平整之处,挖个四尺宽、六尺长、一尺深的槽子,这就是床的雏形了。再找几条木棍,沿槽子的长边搭成三脚架,上面盖上树枝,用泥一抹,最外面披上麦草,槽子里也铺上麦草,一座井房就大功告成了。铺盖卷在麦草上展开,就可以躺在上面睡觉了。

那时,生产队使用的是解放式水车,后来改用了链条泵。这两种水车在提水期间出现故障,都必须立即切断电源,否则仍在旋转的链条会把水管等整个机器拉坏。因此,看井必须灵醒,机器如出现异样的声音要能察觉。特别是在晚上,不能机器有毛病了你还不知道,仍在呼呼大睡。

队长安排一老一少的初衷是:年轻的白天负全责,年纪大的晚上经管,盖因大家普遍认为年纪大的觉少,晚上值班不容易误事。而和我搭档的老人已年过花甲,看那步履蹒跚的样子,我觉得要他晚上巡渠也真是太难为他了,我当即决定,换班,他白天,我晚上。

晚上一人独在井房,无疑是相当寂寞的,特别是水车单调的声音更像是在催眠,免不了一阵阵发困。然而,上面说过,晚上看井最要紧的是睡着了也得竖起一只耳朵,睁着一只眼。不仅得提防水车出问题,也得时时操心水渠会不会跑水,一畦浇完得及时改水到下一畦。故此,我从未敢懈怠,躺在那里老是提心吊胆,一有风吹草动立刻就醒。

老这样下去也不是个办法。琢磨来琢磨去,后来终于想出个解决措施。既然无论出什么故障,水车都不再出水,那么可以在出水上做做文章。根据这个特点,我在水车出水口下面靠后横放一条木棍做支架,找了一把生产队不用了的废弃木锨与其绑成十字成跷跷板状,木锨锨头这边置于水流之下,另一头绑上几块砖头。水车正常运转时,水流的冲力把木锨锨头死死压在渠底。水车一旦停水,锨头这边没有了压力,失去平衡,另一头就会在重力作用下迅速落地,同时连在这头的线绳就会把闸刀拉下。试了一下这办法,非常灵验,这下就不必老是心神不安地操心水车出问题了。这装置简单易做,又不需花一分钱,队长看了,大喜过望,遂要求所有井上都必须装上这土造自动闸。于是,大家都用上了这“高科技”,从此水车上一时没人看管也不须操心。

机井都在田边地头,远离村庄,夜晚独自一人呆在井房,或穿行于庄稼地中,突然而至的恐惧常会使人瞬间周身寒彻。我所负责的田块旁边,有邻村的一处墓地,为了锻炼胆量,不再自己吓自己,我在夜晚浇地时,曾数次硬着头皮去墓地,专门坐在坟顶上,一呆就是一两个小时。就这样,慢慢地消除了恐惧心理。

夜晚浇地辛苦,得一遍遍地提着马灯到地里巡视。麦苗返青时浇水正冷,露水打湿鞋子,打湿裤腿,每走一步都像踩在冰上;棉花则差不多都是半人高的时候才浇,走在棉花地里,枝叶绊腿难行,露水犹大,进去走一趟全身透湿;浇玉米时倒不怕露水了,但玉米地里不透风,闷热异常,长长的玉米叶似刀,割得人脸上、胳膊上满是红道。如发现渠道、地梁决口漏水,则要把马灯放到一牢靠位置,人在逼仄的渠帮或田埂上晃晃悠悠地掘泥堵口,一不小心就会滑到泥里水里。

夜晚浇地也乐趣无穷,最惬意、最留恋的还是就着马灯看书,无一人打扰。这段时间,我看完了家里所有及我能借到的一切书籍,无论是有趣的还是乏味的,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当然,在那个年代,能搜集到的书籍有限,但也找到了一些被偷偷藏起来的所谓“禁书”,另外所能找到的就是别人读过的课本。就在看井浇地的日子里,我把读课本当作消遣,无论语文还是数学,无论物理还是化学。

读书困了,也该去巡渠改水了,正好借此清醒一下头脑。井上呆的时间长了,觉得水流就是一支歌。听它奔涌而出的“哗哗”声,使人心潮澎湃;听它在水渠里淙淙流动的声音,又使人心旷神怡。看井浇地的日子,我养成了自学的习惯和能力,那就是我的大学,井房是属于我的教室,田野是我的校园。(文:高铭昱xawb2018052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