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井的故事(15)

(2023-03-29 21:08:30)
标签:

善思则明

分类: 散文选

15)水井与渗井

我家五代人在北柳巷十九号居住有百余年,这是个三进大院,院中有一眼水井和三个渗井。

北柳巷这一带的水井是苦水,做饭、喝水需要买甜水井的甜水。遇急事没甜水,可到巷口李妈妈家买开水。 但数辈人洗菜、洗衣、洗被、洗头、洗脸之类,一直使用这井水。

我们院中的水井,在三进院的前院左边。这口井的井台是一块完整的青石井圈,比前院地面高出一砖有余,所以下雨污水也不会流入井里。绞水的辘轳木质比较好,把手经过多年的使用、抚摸,颜色黑红,还泛着光,就像珠子一样明光透亮。安装辘轳木轴的柱墙,由厚实的青砖砌成,靠着院墙。柱墙有一人多高,上头有顶盖,即使下雨、下雪,水也不会落到井里,辘轳、井绳也不会淋湿。夏天,因为十九号院有棵大槐树,邻居家也有几棵椿树、梧桐树,人们可以听到吱吱喳喳的鸟声、蝉声、虫声……绞水干活的过程也是愉悦的。那时家里没有电风扇,天热人们就坐在井台上乘凉。我们也常常在井口前写作业,流汗了就自己打上来一桶水洗洗擦擦。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们院住了有十户人家。不管哪家买了西瓜,都会用竹篮子吊到井里,到晚饭后家人都回来了,才切这个西瓜,切开后还会给有小孩的人家送去两块。那个年代各家都人口多、收入少,一个夏天也就买一两个西瓜,所以相互送瓜给孩子们带来的欢乐,比吃凉甜可口的西瓜还重要。 到了冬天,天那么冷,房檐上都结冰溜子了,但井水接地气,夏凉冬暖,直接打上来洗衣、洗床单,也不是很冰手。到了1955年前后,北柳巷通了自来水,我们就渐渐不使用井水了。 那结实的,像文物一样的辘轳,后来也不知了去向。现在遗憾没有留下来当个纪念。

除了水井,我们院还有三个渗井,前院、中院、后院各有一眼。别小看这三口不大的渗井,由于那个年代没有下水设施,渗井就发挥着下水道的作用。前院和后院两个渗井因使用人家少,一直没出现过什么问题。中院的渗井,从我老奶奶那代起也保护得很好。中院六户人家用这一眼渗井,在渗井口加了个铁丝网,避免杂物进入。每天拿到轮流值日牌的人家在打扫卫生时,同时清理渗井口杂物。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渗井渗水不畅,中院南北厢房地势比较低,每次下大雨邻居们都会很担心,怕谁家被淹。渗井在中院台阶下方,台阶上方有块较长的青石条,清理渗井有些难处。无可奈何的情况下,老爸请工地的师傅用洛阳铲,在中院渗井周围打了几个较深的小孔,这几个孔很大程度解决了下水问题,就是下大雨也没出现过积水的情况。后来每家都备了脏水桶,水满了就提到大门外北柳巷的下水管道处倒掉,这口渗井就不再经常使用了。

在过去的年代,每个院中都会有水井和渗井。北栁巷六号常晓霞家、十五号余文婷家、十八号魏文婷家……院子宽大,虽是两进,也各有一眼水井和两个渗井。

另外,在北柳巷南头和北头巷口曾各有一眼渗井,比地面略低,渗井口上只是用青砖平地铺了一下。巷子路两边挖有近十多厘米的浅水沟,下雨、下雪时水都会顺着浅水沟流到南头和巷口的渗井。后来有了下水道,这两个渗井就被填埋了。(文:司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