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的故事(9)
(2023-03-23 21:36:47)
标签:
善思则明 |
分类: 散文选 |
(9)水井大营救
我的老家在渭北高原满是丘陵沟壑的小山村,虽说古有“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说法,但山沟谷洼虽有水,那也只是小溪或雨天积水形成的小涝池而已,是不能供人饮用的。加之先人祖辈是依原而居,既便于出行耕种,又便于躲避山雨风雷自然灾祸,因而,在我们那个有三百多口人的村子里只有一口水井。
水井在我家隔壁人家的院子大门右侧。听老人们说,这井有三十多丈深,换算一下,恐怕最少也会有一百米深。村子里的人为了保证家里有足够的水用,大多备有辘轳、井绳和大小木制水桶。井绳不用时被盘成圈,就像工地上的备用钢筋圈,挂在屋檐或房头不会被雨淋湿的地方,小木桶是绞水时拴在井绳两端,然后把井绳搭在辘轳上,一上一下绞水用的。为了保证吊入井内的小桶每次能汲满水,村人在每只小桶的桶梁上会用铁丝固定吊半块砖头,以便小桶在井下接触到水面时有倾斜,及时下沉灌满水,这样就会满载而上。
绞水时最少得有两个大人,加上一个十多岁的孩子或上了年纪的老人帮忙。两个大人负责摇动辘轳绞水,小孩或老人坐在辘轳下方井口一边,双手来回抓住下沉的井绳往下拉,以帮助减轻转动的辘轳的负荷,加快下边水桶上升的速度。一般是两小桶倒一大桶,倒满两大桶为一担,一个大人就会赶紧担回家倒入厨房的大瓮中,另一个大人继续绞。而每家至少有三到四个大瓮,都装满了,才够家人一个礼拜的用水。把三到四个大瓮倒满水,得多半天时间。有的人家为了省却扛辘轳、背井绳、借木桶的麻烦,就会趁别家打水时,等到这家人绞完了他们再续着绞。每周总有那么几天,一上午或一下午,水井处总是有人绞水,人来人往,显得很热闹。
小山村旱原上一百多米深的井水,最大的特点是甘甜沁人心脾。因而,村子里的男女老少,大人小孩都养成了喝凉水的习惯,现在想想,这水肯定比现在的纯净水、山泉水要好。记得小时候,生产队夏收秋播,为了解除社员群众的口渴和疲劳,老队长总会派人绞几担水送到工地,然后煞有介事地从衣兜里掏出一个小纸包,其实不过是一角五分钱一包的糖精,将之倒入水桶,人们就会蜂拥而来,开怀畅饮。有一年突然兴起喝汽水,红的绿的黄的惹得人眼馋嘴馋,虽说五分钱一瓶,可我们家小孩多,父亲过世早,家境艰难,哪有钱买汽水?可聪明的大哥买回红绿黄香精、苏打粉,用新绞的井水,加入糖精,玩魔术似的做出了各色汽水,一下轰动全村,人们纷纷效仿。
这口润泽全村的甜水井,却在一九六五年的夏天吞噬了一个年仅四岁的小女孩。当时,村子里一个二十多岁的叔伯哥准备给家里绞水,就背着井绳来到井边,又折回去扛来辘轳,搬开磨盘似的井盖,黑洞洞的井口就敞开了,就在他校正辘轳的角度时,不知什么时候他的小侄女来到井边,伸着小脑袋往井里看,也许是好奇,也许是头伸得过长,就在他刚扳动有点斜的辘轳时,猛然间看到了四岁的侄女一头栽进了深井里。叔伯哥一下子吓瘫倒了,回过神后立即大喊大叫起来。得到消息的男女老少,从地里飞奔而来,找井绳的找井绳,扛椽杠的扛椽杠,在老队长的指挥下,火速展开营救。叔伯哥自告奋勇,坚决要求下井救侄女。事不宜迟,他被用三根井绳五花大绑,腰间拴了手电筒,衣兜里装了一只铜铃,一旦找到孩子就摇晃铜铃,传递信号,人们就往上绞,往上拉。绑他的绳一根搭在辘轳上,另外两根搭在两根椽杠上,他很快被急速放入水井。人们在万分焦虑中等待,等待奇迹出现。经过半个多小时的死一样的恐惧等待,井下传来了既急促而又闷闷的铜铃声,人们松了一口气,青壮劳力使劲摇辘轳,用劲拉井绳,恨不得一下子就把他们拉出井口,但令人们痛心的残酷事实是,小孩救上来时,已没有了生命迹象。(文:千 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