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的故事(7)
(2023-03-21 22:47:30)
标签:
善思则明 |
分类: 散文选 |
(7)我亲手挖的井
老家的两间大瓦房前有一口水井,这口水井还是我亲手挖的。有人说乡愁是一张小小的船票,而我的乡愁就是这口并不是很深的水井,它承载了我太多的童年记忆。
老家坐落在渭河北岸广袤的关中平原上,村旁有一条从秦岭北麓的峪口流出、弯弯曲曲几十里流下来的小河。因有这条小河,村里地下水位比附近其他村庄的地下水位要浅了许多。每年到了阴雨季节,连续十天半个月的连阴雨,会导致小河水暴涨,村里地势比较低的田地积水就会泛出地面,远远看去白茫茫一片,好像一个一个小小的湖面。这时候,村里靠近河边的人家井里的水位就更浅了。有多浅?大人们蹲下身子,直接用桶就能从井里打出水来。但打出的水比较浑浊,一时半会不能食用,需要沉淀一段时间。
我家住在村子的东头,离河最远,所以水位也是全村最深的。就这样,水位也不过3米多深。家里那两间大瓦房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那时我还不大记事。盖房时由于要借用隔壁人家的山墙,所以我家院落是前院很长,后院却很短。搬进新家后,好几年与右邻前院没有界墙。人家的水井就在我家与他家的交界处,一口井两家用,所以那时我们家也没有自己挖井的必要了。
几年后,邻家在院内起了高墙,眼看着我们吃水成了问题。在最近的人家去打水,要穿过长长的前院,再走过这家人的正屋,才能到达人家的水井边。算起来也有几十米的距离。咋办?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在自己家挖井了。父亲常年在外工作,弟弟又小,所以挖井的任务自然就落在了我和比我大三岁的姐姐身上。
记得挖井的时候正是夏季,地下水位比较深。我和姐姐与母亲商量,先确定了井位,然后找来家里的筛子,将其翻过来扣在地上,用粉笔照着筛子边沿画个圆圈,这就是井口了。井口确定后,我们照着井口就用?头开挖了。我在井下一公式头一公式头地挖,挖下一些土后,将土装在从井口放下的担笼里,姐姐再用辘轳一担笼一担笼地绞上地面。每深入一定距离,我还在井壁上挖下一个个窝子,等要收工的时候,我就脚踩着这一个个窝子从井底慢慢地爬出井口。井越挖越深,我们也越挖越有成就感了。一米,一米五,二米,三米,挖出的土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开始是比较干的土,然后土越来越湿,最后就全是泥巴了。挖到有三四米深的时候,终于见水了。见水后,我们又挖了五六十厘米的深度,井才算最后挖成了。之后多年,在干旱少雨的季节,村里不少人家的井都干涸了,可我家的井由于是在干旱的时节挖的,相对较深,所以一直有水。
有了自己的水井,生活方便多了。水井还成了我们家的天然冰箱,盛夏的时候,母亲常常会将洗净的西瓜或剩下的饭菜放在担笼里,然后吊在井里冰镇后再提上来吃。 这口水井一直用到我参加工作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