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二月二龙抬头(8)
(2023-02-08 22:15:31)
标签:
文化 |
分类: 文化园地 |
(8)二月二 话“理发”
有很多人习惯在每年农历的二月初二这一天理发。按习俗,这天理发叫“剃龙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俗话云:“二月二龙抬头,一年都有精神头。”
其实,很久以前是没有“理发”一词的。古人认为,“头发”受之于父母,不能随便剃除,故当时男女都留长发,只是盘发的方式不同而已。到了汉代,才有了以理发为职业的人。南北朝时,南朝梁的贵族子弟崇尚削发剃面,出现了专职的理发师。而“理发”一词,最早出现在宋代的文献中,朱熹在注疏《诗·周颂·良耜》中“其比为栉”一句时说明:“栉,理发器也。”宋朝,理发业已经比较发达,有了专门制造理发工具的作坊。那时,人们对剃发有个特殊的称呼叫“待诏”。元、明两朝,人们理发更为普遍。到了清朝,满族统治者为了达到长久统治的需要,强制下令男子一律剃头梳辫,无奈,人们只得剃掉前额顶上的头发,理发业空前发展起来。当时,到处可见挑着挑子、沿街给人理发的人。
由于各朝代对头发清洁处理的方法不同,所以,对理发也有不同的称呼,明代叫“篦头”,清代叫“剃头”“剪头”“推头”等。我国第一个理发店是在清顺治、康熙年间创建的,地点在奉天府。当时理发店里设备简陋、技术很低。主要服务对象是男子。辛亥革命以后,许多在日本的中国理发师纷纷回国开设理发店,这才开始使用新式工具为男子理发。
我觉得,发型对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笔者虽然年近知天命,但真正给我理过发的师傅也不过几位。每到一个地方工作时,我都要打听哪位师傅头发理得好,一旦固定下来并形成风格,我不会再找第二个理发师,除非工作调动到新地方。
随着时代的变迁,不仅“理发店”的名字在改变,人们对发型发色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看看这些理发店的名字吧,“头发乱了”“丝情发艺”“舞动发梢”“巅峰之秀”“统领千钧”等等,颇有艺术性。
再说人们观念的改变,且不说发型了,只说头发的颜色吧。有首歌叫《黑头发飘起来》,是说咱东方人漂亮乌黑的头发,而文学作品在描写人物时,也常常会用到“浓眉大眼,乌黑头发”的字句,可见人们对乌黑头发的审美认同和崇尚。我的头发一直是黄黄的,小时候甚至被人戏称为“黄毛娃”,看到别人乌黑的头发,总感觉低人一等,我甚至在理发时染过几次黑发。然而,意想不到的是,眼下,乌黑的头发却不流行了,满大街可见烫染成黄头发、红头发的男男女女,更有不少人将头发染成了彩色、灰色,甚至白色。而我天然的黄头发也被刚认识的人误认为是在“赶时髦”。(文:汪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