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秦人背手为哪般

(2023-01-23 17:38:28)
标签:

历史

分类: 史海钩沉


问我祖先何处来

山西洪洞大槐树

祖先故里叫什么

大槐树下老鸹窝

半年来,因参与村史资料的编纂工作,有机会查阅了很多史料,有正史有野史。在那些从未或很少触及的文史资料中,我发现了不少生活中一直无法解释的民间民俗文化之谜。

譬如,秦人为什么总喜欢背着双手?史料显示:明朝洪武年间,为了平衡全国人口比例,以达到没有人烟地区(因战争和其他原因而造成)生机再现的目的,明朝政府开始实施移民计划,而山西洪洞县槐树村被定为各地移民的集结点。为了防止从洪洞县槐树村分流到各地的人中途逃跑,官方想出一策,除了将他们双脚小拇趾的趾甲割为两瓣外,还要把他们的双手反绑到身后,再把他们用绳子连在一起。路途遥远,一年半载的行程,等到达目的地时,他们已经习惯了倒背双手,因为习惯成自然。而这种被动式的姿势竟然影响到了遗传基因,致使后代子孙们与生俱来就习惯、喜欢背着手站立说话,背着手行走思考。而关中地区有相当一部分人,就是在那个时期从山西大槐树下被迁移而来的,习惯背手的秦人就是他们的后代。

前日,西安一朋友推荐给我一本书,是民俗文化类的。其中一篇也谈到了秦人为什么喜欢倒背着手。我仔细浏览了一遍,发现和我前边提到的史料解释有些出入。前边说是源于明初大移民,而后来这本书讲的却是源于秦朝的建陵征夫。

秦始皇时期,始皇帝为自己修建陵墓,当地人手不够,丞相李斯建议说,晋地人稠,不妨征集一些来当土工。始皇帝准奏,便发兵晋地征调民夫。兵到山西后,就住在大槐树村。而当地百姓见秦兵来了,吓得四散而去。不久,百姓见秦兵贴出告示,才知道他们是来征集民夫的,又见告示明言,凡大槐树村四周三里内的住户不在征集之列。于是,百姓们便纷纷搬到大槐树村四周的三里内。但谁也没料到,这正是秦兵征夫的计策。一天,秦兵突然撤出了大槐树村,百姓们高兴不已。不承想,秦兵早已在三里外设下了包围圈,很快便将这里所有的精壮劳力一网打尽。抓来的劳力被反绑了双手,押往千里以外的骊山脚下修造陵墓。当时,不少人家见亲人被征走,便尾追而来,始皇帝怕影响筑陵工程,便令秦军将所有来秦地的山西人一律杀死。李斯赶忙阻止说:“吾皇不必如此,可让来者安家落业,开垦渭河两岸荒地,也能为国交税,此乃富国之道。”听后,始皇帝便下了一道圣旨,让山西移民在关中安家,开垦荒地。

秦始皇陵竣工后,有幸活着的民夫回家团圆了。但他们无法忘记双手被反绑着背井离乡的情景。他们在走路时常常思念祖先,不由得就会背起双手。这个背手的习俗就这样一代代地流传下来。以上两种说法孰真孰谬,不好断定,还待进一步考证。

背手走路,显得吃力,也呈现老态。故此,如今的秦人,尤其是中青年几乎已经没有了背手的姿势。然而,背手姿势和一些传统节日、民间习俗一样,都源自一个苦难的记忆、或者悲壮的事件,它是用负面的反应来激活正能量的爆发和持续,颐养浩然之正气。记得,周总理曾向外宾解释国人何以背手弯腰走路时说,中国人民正在走上坡路,所以,才有如此的行走姿势。多么幽默而又巧妙的回答啊,把消极悲观瞬间转化为了积极乐观。(文:山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褒姒一笑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