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寿礼俗(4)
(2023-01-10 20:27:03)
标签:
文化 |
分类: 文化园地 |
(4)寿龄来源及雅称
自古以来,人们统称60岁以上的人为耆年。对人的寿年大体上分为上、中、下“三寿”:上寿指90岁以上;中寿指80岁以上;下寿指70岁以上,也有指60岁以上的。而《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则提出不同的“三寿”:“上寿百二十岁,中寿百岁,下寿八十岁。”中国的这些最早关于人类寿命推测的历史记载,与今天科学预测竟然基本相同,让人们不由不感慨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伟大与深邃。
六十岁,被称为花甲之年、耳顺之年,又称还乡之年。花甲之年的花甲,来自于旧时用天干、地支相互配合纪年的传统。六十年为一花甲,亦称一个甲子。六十为耳顺之年,此典故来自孔子的《论语》:“六十而耳顺”。意思是人活到这个年龄就“言至心通,无所违逆” 、“所闻不逆于耳,故曰耳顺也”、“心与耳相从,故曰耳顺也。” 而“还乡之年”通常是说给当官的听的,因为到了明清时期六十岁就要退休,告老还乡了。明太祖朱元璋诏令:“文武官年六十以上者令致仕”。清朝文官,也是六十岁令致仕。
七十岁也称“古稀之年”,此说源于唐代诗人杜甫《曲江二首》中的第二首:“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七十岁之雅称,还有几个,例如 “杖国之年”,源于《礼记·王制》:“七十杖于国”。是说七十岁老人可以拄杖行走、出入于都邑国府,但其中多指曾经有仕宦经历的退休官员。再就是 “悬车之年”,《礼记·曲礼》:“大夫七十而致仕。”致仕即退休,返老还乡。《白虎通致仕》解释为:“臣七十悬车致仕者,臣以执事趋走为职,七十阳道极,耳目不聪明……是以退老去避贤者,所以长廉远耻也。”
再有,八九十岁的老人算是进入“耄耋之年”。这来自于《礼记·曲礼》中的:“八十九十曰耄。”而日常生活中,有不少绘画、剪纸作品就叫《猫蝶图》,应该是给八九十岁的高寿老人祝寿用的,取的就是“猫蝶”与“耄耋”谐音。还有猫蝶与牡丹组合的图案,寓意“耄耋富贵”。
八十又称“杖朝之年”,即拄着拐杖出入朝堂,在皇帝面前招摇而过,这是何等的尊荣?
九十岁被尊称为“眉寿”、“九龄”。这源于《诗经》和《礼记注疏》,《诗·豳风·七月》有:“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周颂·潜》:“绥我眉寿,介以繁祉,既右烈考,亦右文母。”《诗·周颂·载见》:“率见昭考,以孝以享,以介眉寿。永言保之,思皇多枯。”《礼记》郑玄注:“年天气也。齿人寿之数也。九龄,九十年之祥也。”(注:其中“豳”,即今陕西彬县;《周颂》则是反映西周宗庙之乐歌。西周宗庙在陕西周原一带,包括岐山、扶风等县。看来寿眉一说也源自陕西。)诗中的“眉”,自古及今都解释为“豪眉”、“秀眉”,认为人老了眉中会长出长毛,从而云“眉”。而西周中晚期青铜器金文中已常见“眉寿无疆”的字样了。
一百岁为期颐之年,源于汉时戴圣所辑的《礼记·曲记篇》:“……八十曰耄,九十曰耋……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值得一提的是,六十六岁过寿,是寿俗中最为隆重的一次,因为占两个六字,中国人讲究“六六大顺”,自然格外受重视。另外,关于寿龄称呼,还有不少说法。七十七又称“喜寿”,因为喜字的简写连笔草书拆开看就是七十七;八十八又称作“米寿”,这也是拆字的说法,因为米字可以分成八十八三个字;而九十九岁被称为“白寿”,百字取掉上边一横为白字,一横代表一年,少一年故称九十九岁为“白寿”,如此称之堪称绝妙;人活到一百零八岁称“茶寿”,茶字的草字头当成二十,下面可拆成八十八,二者相加为一百零八,故指一百零八岁。这些寿龄称呼都表现了人们渴望长寿的愿望。
孔子享年73岁,孟子享年84岁。所以国人对这两个年龄相当重视,认为能够活到圣人的年龄就心满意足了。但后来,随着时代变迁,人们把这两个年龄说成一个“槛”,说什么“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于是,儿女们会提前给老人添寿衣、买寿棺、选寿穴,据说这样,反而会冲破关口,跨过这个门槛。再有,在一些北方农村,儿女在父母临近门槛过寿时,要买整条活鲤鱼蒸了让老人吃。当然最好是黄河大鲤鱼,因为鲤鱼善窜,能逆水朝上跃,俗话说鲤鱼跃龙门!这一跃就过关口了,老人也会平安无事。这些当然都是老皇历了。其实一般人到了这个年龄段——七八十岁,尤其在古代已经大大超出了平均寿命,随时都有死亡的可能性。所以门槛说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不值得提倡和宣扬。(文:朱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