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说“土狗子”
(2022-12-25 15:26:51)
标签:
善思则明 |
分类: 散文选 |
“土狗子”是关中人对蟋蟀的俗称。“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随着天气的转凉,从田野间、墙根里迸发出的唧唧吱吱的土狗子声,总是让人心里平白无故地增添了新“堵”,那一缕长长的思乡念故之情便不由得生起。
蟋蟀,俗称促织,又名蛐蛐儿、土狗子、地喇叭、夜鸣虫、将军虫等,啮食植物茎叶、果实和根部,是一种古老的昆虫,至少已有1.4亿年的历史。蟋蟀在我国分布广泛,南方的主要产地在上海、浙江、江苏、安徽,北方有山东、河北和陕西等地。陕西的蟋蟀大多为黄褐色,俗称“青蟋蟀”,又名“土狗子”,主要产在陕西关中一带,尤其是华县的“土狗子”最为凶悍。辨别陕西“土狗子”的凶猛程度,只要观察其是否具备以下几点即可:头圆,光泽亮,项宽毛长,色褐发蓝,腿壮色白。一般,这样长相的蟋蟀较为凶猛。
八月的菜园里,一棵棵青菜、一行行白菜经过一夜露水的滋润,精神抖擞地站立着。叶片上残留的露水,经日光一照,便散发出了万道光芒。日头渐渐升起来了,睡醒的蟋蟀便在菜园里活跃起来。灰褐色的外衣,使得它很容易隐藏于泥土之间。前短后长的四条腿,使得它的身体似乎总是保持着一种随时跳跃的状态。特别是后面两条弹跳有力的大腿,常常使它一跃就能跳出一尺多远。不注意观察的话,根本就看不到蟋蟀偷食菜叶儿的过程——凭借着强劲有力的弹跳功夫,蟋蟀们肆无忌惮地在菜园里撒着野。遇见鲜嫩的白菜,上去就是一大口。速度极快!而狼吞虎咽的咀嚼使得它们不一会儿便将一棵刚出苗的白菜吃个精光。为此,农人们经常会在菜叶上洒上草木灰,以防止蟋蟀偷吃。
蟋蟀生性孤僻,一般状况下都是独立生活。彼此之间似乎是不能容忍似的,一旦碰到一起,就会咬斗起来。自古以来,斗蟋蟀也和赛狗、斗鸡等民俗游戏一样,是一种民间博技,在我国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古人玩蟋”始于唐,著于宋,盛于明清。据宋代顾文荐的《负喧杂录》载:“斗蛩之戏,始于天宝间,长安富人,镂象牙为笼蓄之,以万金之资,付之一啄。”斗蟋蟀一般在中秋节前后,南方气候湿润、温度高,生长快,蟋蟀成虫较早,所以,斗的是前场。而北方尤其是陕西,温度低、气候干燥,蟋蟀成虫相对较晚。一般,中秋节期间才逐渐强壮,节后咬斗是最佳时机。当两只雄蟋蟀相遇时,很快,它们便竖翅鸣叫,蹬腿鼓翼,然后各自张开钳子似的大口互相对咬,用足互踢,然后便扭打在一起,其激烈程度,决不亚于古代两国交战时最惨烈的肉搏。最后,败者无声地逃逸,而胜者则高竖双翅,傲然地大声长鸣,显得十分得意。
蟋蟀与油葫芦、蝈蝈号称中国三大鸣虫。三大鸣虫中,玩得最好、最精彩、最有文化韵味的当数蟋蟀。每到夜晚,蟋蟀便开起了演唱会。那长短不一、抑扬顿挫的鸣叫声也是颇有名堂的,不同的音调、频率表达着不同的意思——响亮的长节奏,是警告同性:“这是我的领地,你别侵入!”当遇到雌虫时,其鸣叫就变为:“唧唧吱、唧唧吱”,似乎在说,“我在这儿,快来吧!”不过,这优美动听的歌声并不是出自蟋蟀的嗓子,而是来自于它的翅膀。在蟋蟀右边的翅膀上,有一个像锉一样的短刺;左边的翅膀上,长有像刀一样的硬棘。左右两翅一张一合、相互摩擦,而振动翅膀就可以发出悦耳的声响了。
陆游诗曰:“万物各有时,蟋蟀以秋鸣。”城里人为养宠物费尽了脑汁;而乡村的孩子玩蟋蟀,不圈不养,总是让它们生活在田野里,随兴而抓。那玩的不仅是兴致,更是一种乡野的散漫与自由。
对庄稼来说,蟋蟀是人人讨厌的害虫。不过,蟋蟀可入药,其味辛、咸、性温,有利尿、破血、利咽的作用,对治疗水肿、小便不通、尿路结石、肝硬化腹水以及咽喉肿痛等具有良好的疗效。
“流年疲蟋蟀,体物幸鹪鹩。”一声声长鸣不衰的叫声,使得夜更深、天更凉,就在那“促织声尖尖似针”的叫声中,我们送走了一秋又一年。如今,虽然离乡千里,但在故乡的篱笆园里,却有一只只蟋蟀为我长鸣不已。(文:秦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