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鸿雁传书说起
(2022-12-15 17:08:15)
标签:
文化 |
分类: 文化园地 |
鸿雁传书
说到“鸿雁传书”,必然要联系“苏武牧羊”,因为故事因此而起。据《汉书·李广苏建传》载,汉武帝天汉元年,苏武出使匈奴,被长期拘留,关押在北海(今贝加尔湖)苦寒地带,19年不得归。后汉匈通好,而匈奴单于却诡称苏武已死。汉使至匈奴,与苏武一同出使匈奴的常惠秘密见到了汉使,告诉苏武并没有死,并让汉使对单于说:天子射猎长安上林苑,得一雁,足系帛书,言武在某一大泽中。单于闻言,惊视左右,遂向汉使谢罪,只得把苏武放归汉朝。于是,“鸿雁传书” 成为千古佳话。而鸿雁,也就成了信使的美称。
陕西省武功县武功镇龙门村有苏武墓,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苏武故里,一说在今陕西武功县苏坊乡的苏坊村,古称苏台;另一说则是史书载的杜陵(今西安长安区)。
关于“鸿雁传书”,还有一个版本:唐朝薛平贵远征在外,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八年,矢志不移等待丈夫。一日,王宝钏正在田间挑野菜,忽闻空中鸿雁连声呼唤。遂请求代为传书给平贵夫郎,谁料想,鸿雁有情,竟落在王宝钏身旁。然一时难寻笔墨,情急之下,王宝钏撕下罗裙,咬破指尖,写下血泪书信。这寒窑遗址就在今天西安之南的曲江,亦称五典坡。
这两则传说,一悲壮一凄美,均与陕西有关,实在让人慨叹。看来,中国书信文化的渊源非陕西莫属了。
“鸿雁传书”是古时人们思念、乡愁的一种寄托,渐渐地,鸿雁成为诗歌的托情意象,历代均有咏“雁”之诗。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雁南归兮欲寄边声,雁北归兮为得汉音。雁飞高兮邈难寻,空断肠兮思喑喑”;杜甫《天末怀李白》:“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李商隐《离思》:“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搂》:“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沈如筠《闺怨》:“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李清照的《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苏东坡的《浣溪沙》:“沙上不闻鸿雁信”等等。
汉、唐时代,鸿雁可能一次书信也不曾传递过。人们还是称其为“雁使”,称信使为“雁足”。但是,在南宋末年,即公元1274年,真还有一只鸿雁充当了元朝的国信大使:元使郝经出使宋,被禁于真州(今江苏仪征)16年,后得一雁,手书帛书,系之雁足,而纵之,其书曰:“零落风高恣所如,归期回首是春初。上林天子援弓缴,穷海累臣有帛书。”又于诗后书曰:“中统十五年九月一日放雁。获者勿杀国信大使。郝经书于真州忠勇军营新馆。”秋季放雁,次年春,帛书果为北方元人得获,进呈元世祖。忽必烈见书恻然良久,遂决意南伐。两年后,南宋灭亡。这封“雁足书”后珍藏于元朝秘书监,即北京元大都的皇家档案馆。
早在1897年大清邮政发行的普通邮票中,便有“飞雁”;1987年7月1日发行的《邮政储蓄》邮票,整版票分上中下三格,两个过桥上印有绿色鸿雁图案; 在2005年发行的“信达天下”邮资明信片上,邮资图案采用的也是翩翩展翅的大雁。另外,台湾地区邮政部门在上个世纪60年代也是接二连三地发行了大雁邮票。
青鸟传书
“鸿雁传书”之前,还有 “青鸟传书”的故事,它源自《山海经》,也和陕西长安有关系。
传说居住在昆仑山玉山上的西王母,要前往西汉长安城的未央宫。青鸟前去传书,在承华殿前,汉武帝看到这只美丽可爱的鸟儿,甚为惊奇,便问大臣东方朔这鸟叫什么?从哪来?东方朔告诉武帝说,这鸟叫青鸟,是西王母的使者,现专门为报信而来,西王母很快就要来了。果然,过了一会儿,西王母就由大黧、少黧两只美丽的鸟儿左右扶持着,来到殿前,汉武帝与群臣赶忙迎接。唐代诗人韦应物有诗专门叙说此事:“欲来不来夜未央,殿前青鸟先回翔。”
据《山海经》记载,这青鸟共有三只,赤首黑目,是西王母的随从与使者。它们不但为西王母觅取食物,还能飞越千山万水为西王母传递信息。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五》云:“翩翩三青鸟,毛色奇可怜。朝为王母使,暮归三危山。我欲因此鸟,具向王母言:在世无所须,惟酒与长年。”
美丽的青鸟,美好的传说,引得多少文人墨客争相赋诗吟颂。李璟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白有诗“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李商隐有诗“青鸟西飞意未回,君王长在集灵台”、“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曾士毅有诗:“幡影不随青鸟下,洞门空闭紫霞微”;姚孟昱有诗:“穆王驭骏旧时游,青鸟书传信久幽”……这些诗作,借用的均是“青鸟传书”的典故。从中可以感觉到,青鸟已从《山海经》中神力无限的猛禽,变成了善解人意、温和良善、体态轻盈、可亲可爱的“信使”了。
鲤鱼传书
再就是“鲤鱼传书”,典出汉乐府民歌《饮马长城窟行》,辞曰:“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这首烹鱼得书的民歌演绎出了鲤鱼传书的故事。唐诗人孟浩然的诗说得很明白:“尺书如不吝,还望鲤鱼传。”
其实,这故事的源流更久远,且也和陕西有关。早在周灭商之前,传说姜太公在渭水边垂钓的时候,曾捕获一条鲤鱼,鱼肚里有一封信,信中预告他以后将被封在某地。后来他辅助周武王打天下成功,果真被封在了那里。姜太公渭水边垂钓,历史上确有其事,《史记》中亦有记载。而这垂钓处就位于西周发祥地周原(今岐山、扶风)南边的宝鸡县磻溪河畔。
唐代诗人王昌龄有诗曰:“手携双鲤鱼,目送千里雁。”这里说的“双鲤鱼”,并非真的鲤鱼,而是形若鲤鱼的信函,在此用以代称书信。李商隐有诗曰:“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这里的“双鲤”,也是指书函。唐代,自贞观(627--649)年间始,就用厚茧纸制信函,形若鲤鱼,两面俱画鳞甲,“腹”中可以藏书,名曰“鲤鱼函”。信函为何制成鲤鱼之形呢?就因了这鲤鱼传书的故事。
“鸿雁传书”和“鲤鱼传书”结合在一起,又被称为“鱼雁传书”。晏殊《清平乐》,“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其实在中国通信传书历史上,真正有记载并普遍使用的是鸽子,也叫信鸽。五代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张九龄少年时,家养群鸽。每与亲知书信往来,只以书系鸽足上,依所教之处,飞往投之。九龄目为飞奴,时人无不爱讶。”这里鸽子又被称为“飞奴”。不过,作为信使或者邮政的象征,信鸽远远没有鸿雁、鲤鱼、青鸟有名。(文:朱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