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万里风生结早寒

(2022-11-10 22:37:55)
标签:

善思则明

分类: 散文选


在二十四节气中,如果从人们的期盼程度来划分,“立秋”应该是排在前面的。因为,对于在漫长酷热中备受熬煎的人们来说,实在是太渴望立秋了。

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便是“立秋”。“秋”在这里的意思是暑去凉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一到,梧桐树便开始落叶,即所谓的“一叶知秋”。杜牧的《早秋客舍》诗曰:“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有记载说,宋时,到了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的时辰一到,太史官便要高声奏报:“秋来了!”奏毕,梧桐树会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宋人刘翰诗云:“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古时,对 “立秋”节气有“三候”解:“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一立秋便进入一候,马上就有“凉风至”了。所以,民间云“一立秋,天气就有了早晚”。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说,并非是节气上一到“立秋”,马上就是秋季了。气象学对进入秋季的界定是:连续五日的平均气温在22°C以下,即是进入秋季之首日。

“立秋”时节的雨水对农作物十分重要。农谚说:“立秋有雨样样收,立秋无雨人人忧”;“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这一时节,农作物生长十分旺盛,因此对水分要求很迫切;另一方面,立秋后,气候转凉,有利于农作物的成熟。有道是:“秋不凉,籽不黄”,“立秋十天遍地黄”。而秋雨于温度来说,则是“一场秋雨一场寒”,以至于“十场秋雨要穿棉”了。杨齐的《立秋后有感》说:“一雨助凉天气醒,夜来残叶报秋声。”而沈遘的《立秋抒怀》则说:“立秋通夕雨如绳,一霎微寒犯葛衾。”

在古代,“立秋”这天就是一个节日,叫“立秋节”或“七月节”。西周,这一天天子要亲率三公六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并举行大型的祭祀活动;汉代时仍承此俗,《后汉书》载:“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车旗服饰皆白。”唐时依然,秋日祭祀五帝;宋元明清,此俗一直沿袭、流传,而形式内容也多有变化。这说明,历朝历代的人们对“立秋”节气的重视。

在关中一带,有根据“立秋”早晚而卜知未来凉热的习俗。如果说立秋的时刻是在当日午前,说明立秋以后就会凉爽起来;如果立秋的时刻是在当日午后,则说明即使立秋了,酷热也不会一下子解除。故而,民谚曰:“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其实,不论是早立秋还是晚立秋,人们都不能盲目乐观,因为秋后往往还可能有“二十四个火老虎”。 另外,在关中一些地区,有立秋称体重的习俗。这是因为,经过炎热的酷夏,大人小孩一般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消瘦。和立夏时所称的体重相比照,就会知道整个一个夏天,人们是否消瘦了、以及瘦了多少。这样也是为了提醒那些消瘦的人,进入秋季,要设法把身子补起来。上个世纪,关中地区多数农村人在夏季解渴的主要办法就是喝凉水,有些人也因此习惯了喝凉水。但立秋以后,关中人一般认为不能再喝凉水了,因为这样会拉肚子。同理的道理,立秋以前,西瓜大可随便吃,甚至连生熟都无所谓。可一旦立了秋,西瓜即便熟得再好,也不能多吃了,因为秋后的西瓜常常是腹泻的元凶。再者,过去,关中人孵化小鸡,一般都是在春夏季,讲究头茬鸡娃、二茬鸡娃。立秋过后,通常就不再孵化小鸡了。因为关中地区普遍认为,“秋鸡娃”成活率很低,即使成活了,也大多病怏怏的。所以,在关中,“立秋过后不孵鸡”。

由于秋季是夏季到冬季的一个过渡,故而自古就有秋季重养生的传统。《素问》中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它告诫人们,四季养生要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而秋季养生,讲究的是“早卧早起,与鸡具兴”。

古时,文人墨客遇秋则常生无限感慨,他们常常把自然的时序和个人的功名事业联系起来。某年立秋日,白居易登乐游原后赋诗道:“独行独语曲江头,回马迟迟上乐游。萧飒凉风与衰鬓,谁叫同会一时秋。”唐人李益的《立秋前一日揽镜》:“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而宋人宋祁则是直接感叹了:“白发光阴诚可惜,五年搔首问长安。”(文:陈嘉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陆游的家训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