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走丝绸路新游记(69)

(2022-10-22 22:29:26)
标签:

善思则明

分类: 散文选

69)海上丝路,牵连历史与人心

海上丝绸之路萌芽于秦汉,发展于三国,繁荣于唐宋。据《中国印度见闻录》记载,9至10世纪时,波斯湾港口尸罗夫是一个繁忙的国际货物集散地,其中很多都是中国船,在此地装运货物、补充淡水之后,这些船继续扬帆开往阿曼北部的马斯喀特。该书是当时阿拉伯商人的笔记,风土人情历历在目,颇能再现彼时彼地的热闹场景。

当然,《中国印度见闻录》作为史料不够严谨,比之更有力的证据来自于考古的发现。比如,1998年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勿里洞岛海域发现的黑石号沉船。打捞工作于2001年结束,出水6万余件文物,大多为瓷器和金银器,据纪年铭文判断年代为9世纪中期。瓷器之所以能构成为国际贸易的大宗商品,说明唐朝时候海路的航运已经相当成熟。北宋朱彧的《萍洲可谈》记载:“汉威令行于西北,故西北唤中国为汉。唐威令行于东南,故蛮夷呼中国为唐。”元朝周达观《真腊风土记》和《明史·真腊国》亦云:“唐人者,诸番呼华人之称也,凡海外诸国尽然。”时至今日,“唐人街”遍布世界各地,宛如触角延伸至天涯海角。

这些触角,可能源自浙江的宁波,也可能源自福建的泉州、厦门,或者广州的潮汕地区,从这些地方出发的航船,漂洋过海,带去了瓷器、茶叶、丝绸,也带去了中国的文化、思想、风俗、观念。很多华人在海外成家立业、落地生根,还有很多人更倾向于穿梭来往、互通有无,他们的故事,是个体的生活场景、奋斗历程,也是整体的华人面貌的呈现。

CCTV纪录片《穿越海上丝绸之路》及其同名书籍,重走海上丝路,探寻前世今生,追逐华商足迹,为世界了解中国,也为中国了解自己,打开了一扇窗口。

纪录片共八集,分别是:寻路、家承、原乡、连枝、薪传、问道、脉缕、轮回。命名蕴藏深厚的人文关怀。说到丝绸之路,我们立刻想到的大概会是敦煌、西域、中亚,因为那里有着凝固的古迹,有着鲜明的痕迹。海上丝路是流动的,没那么直观、也没那么厚重,它的气息借助一代又一代“讨海人”的传承,渐渐发散。因此,把眼光聚焦人的故事,以现场的讲述穿插过往的历史,显然是一种明智的方案。

32个人物故事,散落在每一章节,有的是航海家、茶农、手艺人,有的是银行家、科技人员、环保人士,还有的是美食节目主持人、南少林武僧、粤剧演员;有的是外国友人、留学生,有的是中国外交官、精明的生意人、儒雅的讲师,还有喜结连理共筑爱巢的混合婚姻家庭。他们的故事,各有各的精彩。电视以画面吸引观众,书籍以文字抵达内心,形式不同,内核一致。温润与感动,一般无二,浸润人心。

丝路不易。陆路艰苦,尘满面,鬓如霜;海路颠簸,大浪无情,谋生辛酸。海禁政策,穷山恶水,人们如何求得生存?唯有,走出去。中国人伴随着海波的荡漾走向世界各地。安溪的一杯铁观音,映照闽南人离乡的背影。他们是“下南洋”队伍的主要人员,与家人故乡分离,他们是契约劳工,在异土挥洒热汗,很多人望穿秋水,一辈子无法归返。广东人亦有国外佣工的悠久传统。他们更以商会的形式打造了有特色的贸易体系。在不断与洋人打交道的过程里,广东人了解了西洋的科技,有的人还学会了摆弄和修理那些洋机器,还有些人受到西风的熏陶而成为革命的先驱和近代民族工业之父。靠海吃海,其他的海边人,也纷纷借着舟桨之便,从事商业贸易,游走于家门之外,即使是屡屡掀起的排华浪潮,也阻挡不了努力争取机会的华人们。

这是海上丝路的特定情境。阅览纪录片和书籍,故事往往有着相似的背景:形单影只,奔赴他乡,身无长物,资金匮乏,靠着个人的奋斗,靠着同乡的帮衬,最后挣出了一份不菲的家产,后代人在回望祖先的故事里继承他们的精神。华人文化这种强大的调适性以及作为群体的凝聚性,是伴随海上丝路脉动的精神力,而今在新一代的身上继续流淌。

《穿越海上丝绸之路》,《穿越丝绸之路》节目组/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7年版(文:赵青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