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丝绸路新游记(63)
(2022-10-16 22:37:09)
标签:
善思则明 |
分类: 散文选 |
(63)再见,敦煌
很多年前,当我第一次听到“丝绸之路”这个名字时,充满了遐想,以为这条路上有浪漫的爱情,有漂亮的胡姬,还有美丽的丝绸,所以才起了这样一个温柔的名字。这次跟着采风团走上丝路,第一次发自肺腑地理解了,为什么都说张骞开辟的这条丝绸之路是这么的伟大!
从绿洲到戈壁,再到沙漠,一路走来,充满了思索,这是一条多么漫长的路啊,人类的尸骨委地成堆,如同沙砾中的路标。这条沟通着当时世界的贸易和思想文化的重要道路上,处处有危机潜伏。站在汉长城的遗址前,阳光下的戈壁滩酷热难耐,一幅幅画面涌上心头:玉门关边界之外的荒漠中,怒卷的沙暴让商旅们迷失了方向;蒸腾的热气戏弄着他们的眼睛,令他们看见远处沙丘上大军压境的可怖幻象;更可怕的还是那些挥刀舞剑的强盗,专拣往来商队下手,劫掠向西运往波斯和地中海的王庭的丝绸、茶叶和瓷器,以及向东输入大唐都城长安的黄金、玉石和马匹。
在王潮歌导演的《又见敦煌》中,有这样一段历史:张议潮收复了当时名为沙州的敦煌,驱逐了吐蕃后,决定向长安的朝廷派遣信使,传递河西光复的消息。张议潮派出了十队信使,携带十份完全相同的文书,由沙州出发,分别向十个不同的方向在沙漠中绕行东进,他对信使说:“要么到达长安,要么死在路上!”
果然,这是一次异常悲壮的信使之路!
这些信使在东进的途中,有九队人马或者被吐蕃军队追击,或者迷失方向,或者因为其他不为人知的原因,最终在茫茫大漠之中消失。只有敦煌高僧悟真率领的一队信使,在向东北绕行三千里之远后,脱离吐蕃的势力范围,侥幸到达了长安。一路上,这队信使穿越的沙漠地带就超过两千里,可谓九死一生。从沙州到长安,用了整整两年时间。
天灾,人祸,丝绸之路太漫长了,这条有着浪漫名字的道路,充满了艰辛和磨难,僧人、商旅还有出使的使者,他们靠什么支撑,才能走过这漫漫的长路,熬过一次又一次的苦难?在莫高窟的壁画中,有盗匪抢夺商旅的内容,壁画中菩萨听到了祈祷,解救了商队。相信,这也是绝大多数丝路上的行者最大的渴盼。
《又见敦煌》结束时,有这样深情的旁白:“汉朝,已深埋在沙下;唐朝,已深埋在沙下……将军、画家,已深埋在沙下;商贾、僧侣,已深埋在沙下……曾经的喧闹,变成了一曲羌笛,曾经的繁华,变成了一抔黄沙。”王潮歌说:“莫高窟或许有一日也会如沉沙一样碎去,一切都会归于尘土,一切都会归于寂静,所有东西都消失,能留下的是什么呢?丝绸之路在宋明的时候就逐渐衰落了,但它却成为了一条由我们民族的灵魂和血脉铺就而成的文明之路。”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怅惘,我们离开了敦煌,再见,敦煌!(文: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