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走丝绸路新游记(肖云儒46)

(2022-09-27 15:59:03)
标签:

善思则明

分类: 散文选

46)蔡侯纸与羊皮纸

西汉初期,造纸就出现了。在甘肃悬泉置出土的纸,被称为世界上发现最早的纸。近年来那里又发掘出460件麻类造的古纸,成为目前发现古纸最多的地方。通常我们说的蔡伦造纸是指公元100年左右,东汉蔡伦总结民间经验,用树皮、麻头、碎布、渔网造出官方和社会认可,并组织了规模化生产的“蔡侯纸”。五六百年后,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波斯、中东。又过了200年,到公元1000年以后,才又通过丝路传到欧洲。

我曾多次在陕西洋县看过蔡侯纸的制作过程,那已是从人工粉碎原料,到沤制搅拌使之纤维化,再到用丝网过滤纸浆成型,然后晾干、揭剪、码齐,叠成“刀”的有序化过程。世界上任何创造发明其实都萌动于民间的点滴积累,然后由某些杰出人物归纳、总结、提升而成就为一种成果。黄帝造指南车、仓颉造字都是这样一个过程。因此,在悬泉置发现纸其实和史载蔡伦造纸并不矛盾。

在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既没有纸,也没有印刷术,人们使用羽毛或者芦管当笔蘸墨水在羊皮纸上写字,然后装订成册。谁要想得到一本书,一般的办法就是抄写。当时的富人和权贵,都有专门抄书的奴隶。欧洲中世纪的黑暗时代,长期积聚起来的典籍,经过无数次战乱、劫掠、焚毁、刮削以及虫蛀、霉烂,损失无法估算。尽管如此,多数古代希腊和罗马的羊皮纸典籍还是保存留传下来了。这些古籍是如何流传至今的呢?有人说,修士们抄下了可以见到的几乎全部的羊皮古籍,使大批典籍得以保存至今。当然,其中不少古籍早在日耳曼人攻击罗马城之前就佚亡或流失到外邦。还有些书由于犯禁而没有抄写,不少书在抄成后又散失了。全部保存是困难的。

有学者认为阿拉伯人对于保存古希腊罗马羊皮纸典籍立了头功。公元7世纪开始,阿拉伯人在长达几个世纪的扩张中,攻占了地中海沿岸大片区域,接受了大量珍贵的希腊罗马古籍,阿拉伯人甚至不惜动用军队劫书。公元9世纪,哈里发马蒙在巴格达建立了宏大的图书馆,并且将搜集到手的古书译城阿拉伯文。这个图书馆的书到12世纪以后又流回欧洲并被译成拉丁文。估计,阿拉伯人收集的希腊古书比欧洲修道院保存的还要多,而且他们有意识地保存了一些具价值的医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著作。这些书后来都陆续被译成了拉丁文在欧洲流行。

还有人认为希腊古文献的最大保存者是拜占庭王国,即东罗马帝国。中世纪大量羊皮纸典籍遭毁,而拜占庭王朝却热衷于保存书籍。所以有人把拜占庭称为古典文化的保存者。如果不是拜占庭,今天的人们将无法看到荷马、柏拉图、索福克勒斯甚至亚里士多德的伟大作品。看来,拜占庭帝国强调自己是罗马人的传承者,而历史上也将他们称为东罗马帝国,从文化坐标上看,的确是有道理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