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禾
(2022-08-08 14:20:07)
标签:
善思则明 |
分类: 散文选 |
说到锄禾,就想起唐朝的悯农诗人李绅。李绅的《悯农》二首,其一便是以“锄禾日当午”开头的。锄头是什么时候发明的,似乎不太明了,大约是耒耜使用前后的事。想象锄头的样子,相似于耒耜,属于像铲一类的物什,大概是不差的。锄头的功用,一为除草,草去而禾生;二为松土,增加透气;第三个功用,应该就是后人所谓的“保墒”了。锄的材质为什么,大约最早同样逃不出骨质、石质的范围。一般来说,战国的时候,铁器就已经发明了,铁材料最早用在农业上,应该没有疑问。经过了秦、汉,以致到了李绅的盛唐,铁制的锄头成为常用的农具,这样才有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吟诵。
中国的农人,数千年来总是躬耕的形象:弯腰弓背,汗水淋漓,骄阳之下,苦做不息,所谓的汗水摔八瓣,土里刨食。陕西的渭南上世纪60年代有一首《粮食》的眉户剧,其中有这样的唱词:“睡半夜,起鸡叫,庄稼全靠汗水浇。一苗一苗都浇到,一颗一颗赛玛瑙。”唱出了农人的艰辛,也唱出了农人对粮食的珍爱。为什么“锄禾”一定要“日当午”呢?陶渊明有诗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理荒秽”是首要,而杂草在“日当午”时锄去,就很容易就被骄阳晒死,除草能获得最大效益。这又令人想起三夏的割麦。中午最热的时候,农人本该避过骄阳、吃饭歇息,但这个时刻割麦最好。因为这时天气最热,麦秆既干又脆,挥镰割来最为省力。如此一来,无论是锄地或是割麦的力气活,农人都是在骄阳当头最焦热的时候,把自己押上了。这样,汗水就成了粮食的代名词,农人的艰辛与可敬正在这里。
锄地在农学术语中叫作“中耕”。在农业文明发源地的关中,清人杨屾于农学多有建树。他在《知本提纲》中说:“锄频则浮根去,中根自深,方能吸阳济阴,气旺而有收矣。”浮根去了,中根自深,中耕的这一作用,有利于作物防倒伏。至于说到“吸阳济阴”,又和作物的阴阳和谐相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樊志民教授在他的《问稼轩农史文集》中认为,“和土”是耕作的基本原理之一,“使土壤之水、肥、气、热,宣泄以时,处于协调状态,这是阴阳‘和’的最高境界。阴阳失调,谷乃不殖。”可知锄禾于作物生长之关键。杨屾是关中兴平人,于农桑技术研究方面,不信传闻,重亲自实践。他说:“农桑著述颇多,但知文者多未亲身经历,亲身经历者多不知文。所以多略而不详,繁而不要,用之多无实效,总由耳闻而未尝身试也。”因此,他开辟养素园,在园中“凡种桑、养蚕、畜牧、粪田之事都精心探讨,躬身验习。”杨屾农学研究之严谨,与兹可见一斑。
对于锄禾,杨屾有进一步的阐述:“每岁之中,风旱无常,故经雨之后,必用锄启土,耔壅禾根,遮护地阴,使湿不耗散,根深本固,常得滋养,自然禾身坚劲,风旱皆有所耐,是耔壅之功兼有干风旱也。若不壅起皮土,一经风旱,附根而下,一气到底,阴亏而不能济阳矣。”于锄地一作,乡谚有“锄头带水”之说,是说锄地的劳作对土地来讲有保墒作用。杨屾谈了中耕保墒的原理,更多具有理论色彩。其实通俗的理解,锄头在锄地的过程中,既给禾苗壅了土,又切断了无数土壤通上地面的毛细管,从而锁住了地下水分,达到了保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