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七夕节谈(17)

(2022-08-05 14:22:33)
标签:

文化

分类: 文化园地

17)七夕品巧果

缪士毅

七夕节令食品中,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笑靥儿”“乞巧果子”,历史悠久。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载:“七月七日作面,合蓝丸蜀锦丸,曝经书及衣裳,习俗然也。作干粮,采蕙草,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祈请于河鼓织女。”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七夕》:“又以油面糖蜜造为笑靥儿,谓之‘果食花样’,奇巧百端,如捺香方胜之类。若买一斤数,内有一对被甲胄者,谓之‘果食将军’。”清顾禄《清嘉录·七月·巧果》:“七夕前,市上已卖巧果,有以面和白糖,绾作苎结之形,油氽令脆者,俗呼为‘苎结’。”清代吴曼云在《江乡节物词》的小序中也写道:杭俗,七夕节设时果祀双星,谓之“巧果”。清时,苏州民间七夕食巧果已经很盛行,清代蔡云在《吴觎》中写道:“几多女伴拜前庭,艳说银河驾鹊翎。巧果堆盘卿负腹,年年乞巧靳双星。”

巧果的主要用料为油、面、糖、蜜,但款式极多。用料上有麦面做的,米粉做的;做法上有炉烤的,油炸的;形式上有圆饼形的、梭子形的。以麦面做的叫面巧,以糯米粉做的又名粉巧。在民间,手巧的女子做的巧果真是有模有样,有模拟神话中牛郎与织女相会时泛起幸福笑容的果食“笑靥儿”;有模拟天上织女织布梭的梭子形面果;有模拟传说中牛郎掷给织女牛拐子的三角形面果……这些形态各异的巧果,不仅显示了女子的灵巧,也平添了人们的食趣。我国江南有不少出名的巧果,如温州民间称巧果为巧食,巧食包含了“七夕乞巧”的意思,巧食是用糯米磨粉,杂以红糖或面粉、米粉、猪肉合制而成,形似指或舌,一指长的叫“单巧”,两个小指长且合在一起的叫“双巧”。不论“单巧”还是“双巧”,放在油里炸过,遍体粘上芝麻的叫“麻巧”,更有巧食是在上面印有状元、魁星等花纹,以讨个彩头;上海的巧果为沪式糕点中的传统产品,民间常以“七曲八弯”来形容“七巧”的形状,上海郊县农村的新婚女子在农历七月初七“走娘家”返回时,都要从娘家带些巧果回来送给丈夫。

       七夕节食巧果,历久不衰。巧果虽小,却折射出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和丰富。(xawb2019080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