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谈(3)
(2022-07-19 17:17:07)
标签:
文化 |
分类: 文化园地 |
(3) 情味浓浓的台湾地区七夕节
自古以来,台湾地区的人们信奉“有情人终成眷属”。在许多地方热衷于过洋节、而传统节俗日渐式微的今天,感情丰富的台湾地区人们却依然传承着古老的七夕遗风,将这个独具风采的中国“情人节”过得有声有色,有情有味。
庆祝七娘妈诞辰
七夕节,在台湾地区人们的心目中俨然就是“女儿节”,是最富浪漫色彩的节日。牛郎织女争取婚姻自主,盼望早日团聚,以及对夫妻恩爱,耕织自足生活的强烈向往、勇敢追求是七夕节的主题。在台湾地区,最早关于七夕的传说有两个,一个是牛郎织女的故事,一个是七仙女与董永“百日缘”的故事。后来,台湾地区的人们把这两个传说糅合在一起,说织女是天帝的第七个女儿,尊称其为“七娘妈”,并且把七月初七这天定为七娘妈的诞辰日。在每年七月七日这一天,都要举行祈祥活动,称为“做七娘妈生”。据说天帝原旨意是允许织女七日一会牛郎,但喜鹊却“报错了喜”,错传为一年一次,即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台湾地区人们通过举行相应的祈祥活动,冲淡了“七夕”节原本所具有的悲伤气氛。这一天,情人们纷纷到七娘妈庙(闽南地区人们认为此庙为“情人庙”)立下他们的山盟海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有的还将自己的住址、姓名、生辰以及对象的概况一并奉告,以祈祝他们二人“海枯石烂不变心”。而尚未有对象的男女青年,则喜欢在这一天把“理想情人”的条件一一列出,以期未来有个美满姻缘。不过,七月七日这天,甚至整个农历七月,台湾地区的人们(除非特殊情况)通常不举行结婚仪式,似乎是因为受到了牛郎织女这个悲情传说的影响,认为如果此日甚至此月结婚会不吉利。
台湾地区著名学者林再复在所著的《闽南人》中记叙:“闽南人过去越峡跨洋到台湾地区或异国他邦经商、谋生。大都多年未能归,妇女们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了希望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气。所以,七夕这一相思传情的节日又演变成对保护孩子的‘七娘妈’神的祈祷。”台湾地区民间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妈的习俗。七夕节这天,台湾地区人们三五成群像北方人赶庙会似的,到七娘妈庙供奉花果、脂粉或牲礼。新生婴儿降生后的第一个“七夕”,其父母就认拜七娘妈为婴儿“契母”(类似干妈),称“新契”。从此,每年七夕节,孩子胸前都要象征性地挂长命锁(台湾地区也称“天官锁”),到虚岁16岁解除契约后,才将长命锁收藏起来作为纪念。解除契约也叫“洗契”,有的家长专门为孩子“洗契”,举行成人礼并宴请至亲好友,庆贺一番。
举办“成人礼”
台湾地区的“成人礼”名谓“牵出花园”,就是当子女16虚岁时,七夕节这天,父母带着供品领着他(她)到七娘妈庙答谢“七娘妈”;并且在孩子的床前,酬谢“床公婆”,感谢他们护佑孩子平安度过幼年、童年和少年时代。举行“牵出花园”仪式时,父母要给子女穿上新衣新鞋袜,戴上新帽。孩子们的腋窝下还要象征性地夹上一把新雨伞,背上斜挎一个装有衣服、书籍以及文具等的布包袱,宛似古装影视戏剧中书生上京赶考的样子。
在老辈人的心目中,未成年的孩子一直是生活在充满美好温馨的花园里,所以,仪式中必须要有一个象征着“花园”的大大的竹簸箕,平放于床前。“花园”里摆放着时新的鲜花水果,少男少女要跪(立)在这个“花园”中。这时,家长口中念念有词,大意是:“儿呀!从今以后,你就要支撑操持家计了。不管是到天涯海角、异域他邦,你都别忘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和期望!别忘了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啊!”说罢,父母一本正经地把儿女牵出“花园”。这意味着:一旦走出花园就要步入社会,就要经风雨见世面。而人生旅途并不平坦,绝非“花园”般美丽好玩,也不要沉湎在花花世界里,荒废了人生的美好时光。接着,父母会叫儿女独自到村子的外围走一圈,然后再回家。说走,其实是要他(她)重新认识一下村容村貌,加深对故乡的印象。提示他(她)日后无论走到天南海北,都别忘了生身的故乡。
不重乞巧重保健
七夕乞巧反映了妇女们向勤劳手巧的织女学习劳动技能的强烈愿望。古代妇女们希望自己变得更“巧”一些,也是为了更能适应以男性为中心的宗法社会。但是,台湾地区的民间乞巧活动并不很盛行,这是为何呢?原来,台湾地区不产棉花,妇女少问女红事;另外,七夕节前后正是夏收、夏种农事最忙的时候,妇女们没有工夫去乞巧。不过,台湾地区民间七夕虽不很重乞巧,但却很看重保健食俗,这在其他地区是极其少见的。每年七夕前夕,多数人家习惯提前购买好中药“使君子”和石榴。七夕节的这天晚餐,人们就用买来的使君子煮鸡蛋、瘦猪肉、猪小肠、螃蟹等。晚饭后,一家老少坐在一起分食石榴。这两种食物均有驱虫的功能,因而很受欢迎。说来有趣,七夕节的晚餐,许多家庭还习惯煮红糖干饭,这对诱虫吃药也起到了辅助作用。
为何有此独特节俗呢?相传,此风俗与海峡两岸同胞尊奉的北宋名医“保生大帝”吴夲(音滔,央视曾经热播的电视连续剧《神医大道公》的主人公)有密切关系。宋代景祐元年(1034年)夏令,吴夲看到家乡闽南地区大多数人面黄肌瘦,知是患了虫疾之故,于是,便劝说民众在七夕节食用使君子和石榴果。使君子入脾胃经,杀虫、消积,而石榴果也是驱虫消积的良果,七夕期间恰好又正是旺产季节。民众遵照吴夲的吩咐去做,果然起到了很好的驱虫效果,治好了虫疾。后来,此俗随着大批闽南移民而进入台湾地区,并迅速传播开来,在台湾地区各市县现存的“医神”保生大帝庙就多达235座,七夕节这种独特的保健食俗也在台湾地区传承至今。
过七夕,话七夕,但愿所有台湾地区的人们溯源知本,珍惜并传承七夕这情味浓浓的文化遗产和传统风俗。(文:林长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