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大师的婚姻
(2022-07-11 14:46:28)
标签:
善思则明 |
分类: 散文选 |
婚姻关乎人的终身幸福,古往今来,人们莫不十分审慎。民国很多文人大师不仅学富五车、著述等身,对婚姻以及夫妻之间的相处之道也都有自己独到的观点和看法。
才华横溢的徐志摩主张爱情至上,追求至纯至美的爱情。但徐志摩却并不同意从一而终,他先后与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展开过轰轰烈烈的爱情,有的是结婚又离,有的是只开花没结果。对于婚姻的认识,徐志摩在《白朗宁夫人的情诗》中表达得非常清楚:“一对夫妻的结合不但是渊源于纯粹的相爱,不是肤浅的颠倒,而是意识的心性的相知,而且能使这部纯粹的感情建筑成一个永久的共同生活的基础,在一个结婚的事实里阐发了不止一宗美的与高尚的德性,那一对夫妻怕还不是人类社会一个永久的榜样与灵感?”
谭熙鸿是北大生物系的教授,1923年,他的妻子陈纬君过世,两个月内,他就和自己的妻妹陈淑君同居并宣布结婚。对于结婚太急一事,谭熙鸿本人有过辩解,他说因为他妻子去世时家里留下的两个孩子比较小,没人照顾,所以就急着结婚了。民国时期,婚姻的合法程序不像今天,有政府的专门机构登记注册。那时候,很多人宣布结婚就是在报纸上登一个启事。然而,就在陈淑君和谭熙鸿在报纸上刊登启事宣布结婚不久,在广东,有一个叫沈厚培的青年在《晨报》上刊登了题为《谭仲逵丧妻得妻,沈厚培有妇无妇》的文章,说他和陈淑君早有口头婚约,骂谭熙鸿是横刀夺爱,骂陈淑君是背信弃义。第二天,陈淑君就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声称她和沈厚培只是同学,并没有什么口头婚约。此事引得当时舆论界一片哗然,京沪两地的青年人纷纷写文章批判谭熙鸿。
王国维的新婚妻子姓莫,她家世代经商,家境似乎比王家要好一些。王、莫两家早就定了亲。王国维十四岁便以“海宁四才子”之首而名震乡里,当时他的岳父对这个未来的女婿简直是赞不绝口。老泰山当然不会想到,女儿出嫁之后,女婿却因“家贫不能以资供游学,居恒怏怏”,两年后就去上海《时务报》打工,从此,王国维与妻子过了十年的“牛郎织女”生活。从他留下的那些温柔缠绵的词中,不难看到他对家中妻子的殷切思念:樱桃花底,相见颓云髻。的的银缸无限意,消得和衣浓睡。当时草草西窗,都成别后思量。料得天涯异日,应思今夜凄凉(《清平乐》)。这样的词留下了很多。22岁的王国维离开家乡后,便奔走东西、辗转南北,回海宁的时候很少。在家呆的最长一次是为亡父“守制”——从1906年8月到1907年4月,总共八个月的时间。当时家乡父老曾联名邀请他出任海宁州劝学所学务总董,他坚决地推辞了。谁知他回到北京才三个月,便得到妻子病危的消息,又匆匆赶回,十天后,妻子就去世了。王国维的第二任妻子姓潘,是前妻莫氏的远房表亲,据王国维的女儿王东明说是莫氏的表甥女。王国维一生不问家务,家中事无巨细,全归潘氏料理。从王国维致罗振玉的信中可以看到,潘氏在王家实在是个顶梁柱。有一次她害牙疼,疼得要命,可当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地发烧时,她的牙病竟“霍然而愈”!罗振玉在谈到王家事时说,“家中遇有纠纷,先生不作左右,袒护潘夫人,人谓其如‘金人’。”王国维的女儿王东明解释“金人”是指王国维沉默不语,只是缄默。
林语堂是作家、学者、教授,一生多说奇话,多做奇事。他被聘为东吴大学的英文教授,第一堂课,他就带了一大包花生,发给每个学生,然后边吃花生边聊天。他说:“我今后上课不再点名了,花生叫“长生果”,希望你们都当“长生果”。”1919年1月9日,林语堂与大家闺秀廖翠凤步入婚姻殿堂。结婚后,他征得廖翠凤的同意,将结婚证书烧掉了,他说结婚证书只有离婚才用得上。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廖翠凤正在生气,林语堂就连话也不说一句,保持沉默。倘若真的吵架了,也是吵过就算了。他的绝招是“少说一句,比多说一句好;有一个人不说,那就更好了”。他认为夫妻吵嘴,无非是意见不同,在气头上多说一句都是废话,徒然增添摩擦,毫无益处。林语堂说:“怎样做个好丈夫?就是太太在喜欢的时候,你跟着她喜欢,可是太太生气的时候,你不要跟她生气。”这位烧掉了结婚证的奇人,一生坎坷,曾大富大贵,也曾落魄潦倒。然而,即使穷得没有钱去看一场电影,也要到图书馆借回一叠书,两口子守住一盏灯相对夜读,其乐不改,恩爱到老。
张中行先生将婚姻状况分成四个层次:可意、可过、可忍、不可忍。他说自己的婚姻属“可过”,其诗中就有“添衣问老妻”之句,他解释“吃饭我不知饥饱,老妻不给添饭,必是饱了;穿衣不知冷暖,老妻不让添衣,必是暖了。”一对琴瑟和谐的老来伴形象跃入眼帘。(文: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