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陕西十大怪”民俗趣解

(2022-05-26 17:07:49)
标签:

文化

分类: 文化园地


“面条像裤带,锅盔像锅盖,辣子一道菜,吃饭蹲在大门外。房子半边盖,帕帕头上戴,姑娘不对外。碗盆分不开,秦腔吼起来,睡觉枕砖块。”上世纪八十年代,王木椟的单口相声《陕西十大怪》借助广播媒介,让陕西的民风民俗一夜间走红大江南北。

面条像裤带。八百里秦川,自古米粮仓,盛产小麦大米,人们尤喜面食。自西向东,岐山臊子面、杨凌蘸水面、户县捞面软面、扯面、棍棍面、刀削面、揪片面、油泼面、杂酱面、西红柿鸡蛋面等等,应有尽有。各种面食各具特色,具有浓郁的地域性。在众多面食中,尤以biangbiang面为人们最爱。其最大的特点是:宽如腰带,筋道耐饥。过去,人们的生活较为贫困。为了节约粮食,不少人家采取一日两餐制。从外面干活回来,还没进门就喊,“内当家,晌午啥饭?”“biangbiang面!”“好呀biangbiang面,腰带宽,站到锅台捞半天,辣子放汪油泼煎,进门先咥两老碗。”先不说吃的人,光是听到这民谣的人,就馋得涎水长流。而关于biang biang 面biang字的写法,民间流传的歌谣更是有趣:“一点撩上天,黄河两道湾,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你一扭,我一扭;你一长,我一长;当中夹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勾搭挂麻糖,推个车车逛咸阳。”

锅盔像锅盖。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农村,自行车还很少见,人们出行主要靠两条腿走。如果是长途跋涉,饿了,绝大多数人是舍不得花钱下馆子的。一般均是随身携带干粮。可是,蒸馍时间一长,容易霉变。于是,就有聪明的内当家想出了烙锅盔的主意,和面时加进油盐、茴香、花椒(条件好点的加一点鸡蛋、葱馅),既营养可口又不容易霉变,还方便携带。出行时间长,需要带的干粮就多。而一个一个地烙,麻烦费工且不便携带。干脆一次性地擀成锅底般大小,烙馍的铁锅底是凹进去的,所以烙出来的锅盔犹如倒扣着的锅盖。此法后来为更多人效仿,久而久之,逐渐演变成为民俗。

辣子一道菜。或许是受“以粮为纲”思想的影响,陕西人饮食重主食轻副食,只要瓮里有粮,碗里有饭,哪怕碟里空空,也能支撑个十天半月。在过去艰苦的年代里,整个冬季,农村的家家户户都备有一个青花辣子瓷盒,里面盛满了猪油泼就的辣椒面。“锅里煮饭熬糁子,灶里烤馍哄孙子。”只需十多分钟,冻得硬梆梆的蒸馍便被烤得焦黄绵软,热气腾腾。拍净灰土,用菜刀横切成两半儿,趁着热乎劲儿,忙涂抹几筷头的猪油辣子,再撒进点盐沫儿。老老少少,人手一个,圪蹴在灶前,咥得喷香,那种感觉犹如过年一般。

吃饭蹲在大门外。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生产力相对落后,耕地靠牛,种地靠人,费工费时,人们总是那么忙碌,所以,永远不会“高桌子、低板凳地正儿八经地慢慢享用饭食”,而是一进门,赶忙舀碗饭,就势蹲在自家门前的碌碡上,迎着巷道儿吹来的凉风,饭凉得快,节约了吃饭的时间;而且顺便与邻里互通了各种各样的信息,一举两得。一代代耳濡目染,薪火相传,积久成习。

房子半边盖。陕西传统文化底蕴丰厚,且多受宫廷礼制、长幼尊卑的影响,因此,房屋的建制讲究多。以前,农村的大户人家讲究四世同堂、儿孙绕膝,把分家视为是家庭不睦、后辈大不敬的表现。一般地,进了楼门院里,先是左右两排半边盖的厦屋,也叫偏房,偏房每间相互独立,按照左上右下的讲究,由成家的儿孙们分门别类地居住,里面正对楼门再起三间正房,供长辈和当家人居住。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年轻人越来越追求独立的生活方式与空间,四世同堂的家庭生活模式自然而然地受到了严重冲击,半边盖的厦屋便也越来越少了。

帕帕头上戴。此风俗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帕帕多戴在妇女和婆婆的头上。陕西人的传统是男主外、女主内,地里的体力活外面的场面活均由男人出面,而带孩子、整理家务、出门走亲戚、后勤保障等工作全是由妇女来完成。这样一来,帕帕的功用就明晰了。烈日下,遮阳当草帽;出门走亲戚、赶会儿时,整妆擦把脸,帕帕又有了擦汗、清洁的功用;半道里遇到卖菜卖杏子卖瓜果的,头上的帕帕儿又成了盛物儿的工具……正是这些功用,陕西智慧的妇女婆婆们变得越来越离不开帕帕了,用不着的时候,索性戴在头上,前面的两个角儿拢在耳后,风吹不掉,日头也晒不着脸颊。

姑娘不对外。千万别以为是老陕不开化。这里面最关键的因素是,人总有远近亲疏嘛。同样是给自家闺女提亲,条件差不多的情况下,当然是先尽着亲戚这面介绍的考虑,;然后才会考虑远一点亲戚介绍的,再考虑街坊邻居们介绍的。毕竟,自家人靠谱、信得过。遇到提亲这种情况,往往不出亲戚圈,闺女的亲事就解决啦。一般的,亲戚介绍的都是附近、跟前的,知根知底嘛。所以也就有了“自家姑娘不对外”之说。

碗盆分不开。在机械化普及之前,人出的牛马力,干的牲口活儿,所以饭量也就出奇大,普通碗盛饭不够吃,得盛几回,太麻烦!内掌柜索性买回特大号的老碗来。只要是男劳力,没有不用老碗吃饭的,能吃才能干嘛。蒸馍的时候,屋里人顺道蒸一老碗熟辣子,每人一小碗当菜就馍吃,碗也就成了菜盆儿,户户这样,谁也不笑话谁。

秦腔吼起来。与黄梅戏、沪剧、越剧、豫剧,甚至京戏等剧种比起来,秦腔戏不是唱,而是吼——粗犷豪放,高昂激越,声震屋瓦。所以,民间老早就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八百里秦川黄土飞扬,三千万汉子乱吼秦腔,嫌面不黏嘟嘟囔囔,面朝黄土背靠黄河尽是老腔。”

睡觉枕砖块。老陕人久居黄土高原,行事如风,生冷噌噘,直来直去,不绕弯子。这种耿直的性格自然而然地渗透进生活。比如爱穿千层棉质的硬底鞋,睡觉爱睡硬土炕、硬苇席,枕头硬得如砖块。在夏季,随便走进一家,就可能遇见如下的老者——身卧炕席,头枕砖头,跷着二郎腿却微闭双眼,一把蒲扇有一下没一下地起落,拍打着晒得黝黑的肚皮。而旁边的收音机里正播放着疯了一般吼着的秦腔。 

历史在前进。在三秦大地上,当城镇化无孔不入地快速蔓延、推进时,曾经那么鲜活的“陕西十大怪”竟只能在民俗博物馆或者农家乐院子中感知了,并且已经没有了当年的那种浓郁生活气息了。遗憾之余,不由得感慨,遗失的民俗是多么珍贵啊!(文:王青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孔子讲规矩
后一篇:香积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