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汁原味原浆酒
(2022-05-21 17:11:00)
标签:
文化 |
分类: 文化园地 |
生活如酿酒,经过窖藏后,愈久愈醇香。品文章也如品酒,打开尘封的窖藏坛子,那一股久酿的醇香很辣,也很浓烈,闻着都容易醉人。用文学的话说:这就是“积淀”。有些生活经历与阅历,在当时或时间相隔太近时,新鲜感或许有余,但若非具有某种新闻典型性的引人特质,就很难引起人的阅读兴趣。而新鲜感特质也就是“新鲜”,新鲜劲儿一过便是明日黄花,如同人评说新闻是易碎品一样,当时很轰动的,过后要不了多久就被人们渐渐地遗忘。可是某些当时平平常常的生活经历,经过情感的不断积累、发酵,经过岁月的封存、时光的酝酿,再经过酿制者理性地蒸馏、过滤处理,精华便出来了,如同当初那些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司空见惯的五谷杂粮、高粱、玉米、豆子,甚至有一些是陈芝麻烂谷子,或者麦麸子混合在一起,发酵酿制出来的却是一股酒的醇香。这就是我读周养俊大兄《这些年》《那些事儿》两部散文集的第一感觉。
正如他在卷首诗所说:“这些年、流逝的时光/总在记忆中一页页翻转/闭上眼睛的瞬间/她在我白天及夜晚里/ 一丝丝抽尽/与所有的记忆缠绵。过去的日子长满野草/通往后来所有熟悉的悲欢/我走过来时行装简陋/那一个随风奔跑的青年/生命的血液/刻在心头的早晨与傍晚。”是的,周养俊大兄亦是年届花甲,他是一个忠厚的人,也是一个重情义的人,同时又是一个心细如发的有心人,蹉跎岁月中有多少难以忘怀的时光,酿造着他的情怀,也酿制着他的文章,缠绵的怀旧、记忆便成了两本厚厚的大书。也许,书中所写的人和事及那些场景及生活的琐碎,大致同时代的人都曾经历过、都似曾相识,如那熟悉的农家田舍、乡间小路、简朴艰苦的生活,一个年轻人进城、结婚,以及工作、人生的奋斗、理想等等……蓦然回首时,这写的不正是你我他的共有经历吗?于是便引起一种怀旧的回忆,与作者心灵与情感顿时相通,引发的共震与共鸣,余音袅袅、久久不能释怀。所以,他连获冰心散文奖、柳青文学奖也就毫不意外,我想评委们也和我一样,年龄也该都在50岁以上,都有过相似的时代经历,都有共同的阅读感受和心灵情感的共鸣吧。
周养俊兄的文笔与文风特色好几位文友写文章都分析得很到位,如“忠厚之人与忠厚之文”,如“温润如玉的周养俊”,如“温柔敦厚养俊文”等,真是英雄所见略同,都说到了点子上。我看也是这样,周养俊兄的这些散文不是以才情取胜,或艺术才华动人,而是把他的忠厚人品、敦厚的性格注入到温润的文字里。不是像挖金子那样追求字句闪闪发光,也不求语出惊人像钻石般光芒四射的炫目,行文朴实无华而厚重,文字如玉,是生活大山里众多山石中孕育的温润璞玉。不过,我个人还是想以酿酒为例来说明,其实,写文章和酿酒一样是个技术活,生活中有很多好题材,但好粮食不一定就能酿成好酒,有很多好的五谷杂粮放陈了、沤烂了,也变不成酒;只有通过有心人认真地一粒一粒拣选,又掌握着高超的酿造技术,精心酿造才能变成酒。写文章是用一个字一个字的码字功夫酝酿着文人情怀,同酿酒师一粒一粒拣选粮食再精心发酵一样,都是老实人干的老实事,来不得半点糊弄。再经历一定时光的窖藏便产生扑鼻的异香。不过我这里强调一点,养俊大兄的文风与敦厚人品一样,是淳朴、平实、自然的叙事,甚至像拉家常,不进行特别的加工、贴标签以及文字渲染与各种花里胡哨的铺排描绘。他的文章就像没有经过添加香料、掺水勾兑的酒,是生活原汁原味的“原浆酒”,所以其香味醇厚、纯粹、浓烈、容易醉人。
周养俊兄继承书香门第的儒雅家风,几十年一直坚持写作不断,成绩斐然,结集出版了十多本书不说,还三十多次获奖,近年又接连斩获冰心散文奖和和柳青文学奖。我想起杜甫《戏为六绝句》评庾信作品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文章到了老年就更加成熟,笔力雄健、意境更高,如潮文思、挥洒自如。其实,这“文章老更成”也如同酿酒,酿制的技术越久越纯熟,酿制的年份愈久风味便愈醇厚,品味起来愈醇香。(文:郭兴文)